说起东莞,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是虎门炮台、烧鹅濑粉?是CBA总决赛冠军、松山湖华为大学?还是遍布各镇街大大小小的工厂呢?
众所周知,东莞全市面积只有2512平方公里,却容纳了超过846万的常住人口。在“世界工厂”“国际制造名城”等光环下,东莞是很多年轻人打工创业的首选城市,见证了无数梦想的萌芽和野蛮生长。东莞市万富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跃文就用自身的经历为东莞这座充满机遇的城市“代言”。

初生牛犊不怕虎只身闯东莞
1990年,当时只有19岁的曾跃文拿着初中文凭,听闻广东是个打工的好地方,凭着一腔“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情便出发了。当年来时路程的坎坷令他至今都印象深刻,“因为没有直达车辆,经过重重转车,我在出发的第三天的凌晨两点才到达汽车总站,背着行李一路走到清溪镇,走到第二天九点多。”
初来乍到,曾跃文进了一家专门做灯饰五金配件的工厂打工,每天从早上七点半上班,到凌晨一点半下班,“刚开始打工的时候是六毛钱一小时,一个月努力的时候可以拿到200块的工资,我就留下十块钱生活,买香皂、洗衣粉,剩下的190块全部寄回家里。”得到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的曾跃文更加坚定了留在东莞打工的想法。拿着一根又一根的钢管在砂轮上打磨,火星四溅的车间里,七年打工时间悄悄流逝,曾跃文也在东莞成家立室了。

把握机遇踏上创业路 第一代打工者实现华丽转身
多一口人就多一张嘴吃饭。怎么再赚多点钱养家糊口?曾跃文琢磨起做买卖的路子。工作的厂做外贸生意居多,生产的零配件在国内可以卖得不错的价格,经过老板的允许,曾跃文扮演起了“中介”的角色,利用打工年间积累下的人脉开始发展生意,通过“挣差价”来增加收入。
创业这两个字也在曾跃文心里悄悄萌芽。“那时候不叫创业,只能说有些懵懵懂懂的概念,想着怎么把小买卖做大。”经过了几年时间的历练,曾跃文意识到要成规模地经营,生产线还是要握在自己手里。经过七拼八凑,他在2003年终于购入了第一台装备生产机,由此开始扩张自己的业务规模,“我们从03年开始购置机器,从两台机器、四台机器到六台、八台,每年逐步成长过来,到现在我们CNC加工中心增加至120多台,拥有四个车间。”如今这家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以生产定制性配件为主,包括数码通讯配件、医疗/无人机配件以及供航天航空行业使用配件,进出口比例对半,在2019年实现了超1亿元的营业额。曾跃文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坚定市场差异化的路子沉淀产品,最终实现了从东莞第一代打工者到创业成功者的华丽转身。

员工素质要求“今非昔比” 技能型人才追梦有底气
“90年代只要你做的是东西就可以了,没有人跟你谈质量。但现在不一样,整个东莞(乃至)全国,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包括制造水平都上来了,对于员工的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了。”曾跃文解释道,随着东莞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智能制造行业对员工素质要求也逐步提升。
如今在莞务工的打工者不再只是劳动密集型的流水线工人,而是对自我提升有所追求的技能型员工。员工虞俊就是真实写照。不同于曾跃文当年解决温饱的需求,虞俊更加注重工作能力的提升。曾跃文的公司配备有价值三百万的五轴加工中心,这台高精度加工机器能够塑造更精密的配件,对操作工人的技能要求较高。为了学习五轴加工中心的操作使用,虞俊便决定跳槽到公司。

今年虞俊已在公司工作两年多,他直言自己在五金配件制造技术上得到很大的提升,“在这里做的产品都是比较有技术含量的,因为供航天航空用,对于产品质量、精度密度都有很高的要求,这也对我们操作者具备的技能也是一种考验。”
稳步提升的技能水平带给虞俊的不仅仅是上涨的工资,还有满满的成就感,“掌握越多的技能,我的工作能力会上去,收入也相应地会跟着一起提升,最重要的还是觉得自己的价值有所体现,会很有成就感。”虞俊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十分清晰,“有机会的话可以创业,但是现在的想法是先把技术学好,提升自己的实力,有实力才能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