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埗:37名河长守护48条洁净河涌

■高埗镇村级河长李灿标在巡河

9月25日上午,李灿标在处理完公务后,走出卢溪村村委会。他沿着宽阔的马路走过去,可以看到卢溪村的母亲河——林卢渠潺潺流过,河水碧绿,不时有鱼儿钻出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在成为一名村级河长后,李灿标喜欢沿着河岸边散步边巡河,“这是工作之余的放松方式之一,也是作为村级河长的一份责任。”他说。

李灿标是高埗镇37名河长日常工作的一个典型代表。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高埗镇坚持“系统治水、多源共治”,充分发挥“河长制”高位统筹、监督有力的制度优势,37名河长脚踏实地,守护全镇48条河涌洁净,通过截污、排污口整治、清淤及补水活源等措施,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长制工作目标。

以林卢渠综合整治为典型示范,全面推进河涌整治见效

林卢渠(卢溪段)长度660米,每次巡河,李灿标不会走马观花似的巡查,而是在护栏边上仔细观察河涌的水质,查看是否有漂浮物和其他垃圾,如果发现村民将垃圾乱倒乱扔,他会马上上前劝阻,这样下来他每次巡河都得花费不少于30分钟。

李灿标生长在卢溪村,不久前担任该村党工委书记及河长,在他心里,林卢渠承载了村民许多回忆。“以前河水很清澈,村民可以直接用河水洗菜,而且因为靠近学校,学生们都喜欢在水里练习游泳。”他说,但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河涌水质开始变差,甚至经常发现河岸有垃圾堆放,水体出现黑臭现象。

后来,河长制全面推行,在镇级河长强力统筹、村委会推动下,卢溪村累计投资约400万元完成林卢渠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包括源头截污、清淤活源、堤围加固、升级两岸环境等措施,全面提升水质,恢复水清岸绿,同步实现生态改造和景观提升,为市民休闲、健身提供新空间,成功打造一河两岸宜居新环境。

经过整改后,林卢渠水清了,环境变好了,卢溪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改善,早晚出来散步运动的村民也变多了。记者在现场看到,村民喜欢围坐在大榕树下,或下棋或聊天或健身运动,生活舒适惬意。漫步在村子里,还能感受到浓厚的“岭南古风”,这与卢溪村依靠林卢渠而致力打造“一河两岸三园四塘五楼六树”的主题格局密不可分。

如今,李灿标依然闲不下来,尽管公务繁忙,他依然会每周沿河巡查两次,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上传到“智慧河长”平台,由相关部门跟进处理。放眼全镇,高埗37名河长至9月中旬已开展巡河898人次,其中镇级河长巡河437人次,村级河长巡河461人次,共发现问题273个,解决率达到100%。

以奖代补,奖励清淤资金50元/立方米

对于李灿标这些村级河长来说,高埗镇专门面向他们制定了一套考核方法,推动河长履职落到实处、见到成效。比如,考核规定每月不少于一次召开河长制工作会议,落实河涌保洁“一日一清”机制;每位村级河长每周巡河不少于一次,每次发现问题要及时整改……并且,每月将会针对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对于连续两个月排名倒数三名的村(社区),由镇副总河长对其进行约谈;对于连续三个月排名倒数三名的村(社区),由镇总河长对其进行约谈。

高埗镇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镇加大力度开展内河涌清淤工作,39条河涌中已有9条完成清淤,剩余的30条内河涌,总长46.41千米,则将在今年完成清淤工作,其中由镇部门负责实施的9条内河涌,已完成了7条。

“为提高对内河涌清淤工作的积极性,我们制定了奖励方案,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村50元/立方米的清淤资金奖励,以达到审批程序少、效率高、资金低成本、效果好的目标。”该负责人介绍,这一方法也同样运用到河涌的保洁工作中。针对村管河涌,高埗镇以月度为周期,实施每百米河涌奖励200元的奖励措施,并结合“考核办法”,每月对各村推行“河长制”完成考核的排名情况适当奖励核减。“如果河涌遭到投诉,当月则会取消奖励资格。”

今年,高埗镇通过多种方式对河涌进行引水活源,效果较为显著。另外,还拟新建管网72.83公里,目前累计完成44公里,完成率60%;累计整治入河排污口1019个,完成率74%;先后完成暗渠清淤情况摸查、清淤施工图设计、预算编制、财审及招标工作,清理暗渠370米,清理淤泥量约46立方米,并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在10月中旬全部完成8.95千米的工程任务。

记者 冯灿宇/文 程永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