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嘉棋一家从医初心三代传承(受访者供图)
爷爷李灿维是上世纪70年代东坑首位专职防疫人员,父亲李汉华在非典期间组建了东坑医院第一支抗疫志愿者队伍,孙子李嘉棋大学毕业后进入东坑医院防保部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年轻医护工作者的力量。
薪火相传传医道,一脉相承承仁心。从爷爷到孙子,“医生情怀”传承半个世纪,从医初心三代不变,这是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坚守与接力。“希望医生这个职业能够在李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医者仁心的精神发扬光大。”李汉华充满期盼地说道。
医者仁心 三代传承
今年25岁的李嘉棋2017年进入东坑医院防保体检中心,在感控办工作之余还要兼顾全院的传染病防控、防保体检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东坑镇各村中的居家观察人员,李嘉棋每日都要上门“打卡”,喷洒消毒药水、测量体温是日常任务。
2018年从广东医科大学毕业的李嘉棋是东坑医院的“新鲜血液”。“作为一名年轻医护人员,希望能在基层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向记者说道。
去年考取医师证的李嘉棋在新冠肺炎疫情经历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次大考,病毒、防疫、预防这些关键词对于他来说并不陌生。他的爷爷李灿维和父亲李汉华都曾是东坑医院预防部门的一员,奋战在东坑防疫一线。
据李汉华回忆,父亲李灿维于1967年入职东坑医院防疫组(当时的名字),是防疫组第一任负责人,也是当时首位专职防疫人员。从事临床防疫工作31年生涯中,李灿维一个人负责整个东坑镇的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食品卫生管理等工作。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但是李灿维还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坚守在防疫一线直至退休。
“过去非常多的小孩因为小时候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患上小儿麻痹症等疾病,甚至落下终身残疾。”年幼时,由于父亲工作的原因,李汉华目睹了许多由于不重视预防而造成的悲剧,受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李汉华三姐弟都走上了学医之路。
非典期间,在李汉华的牵头下,东坑医院成立了第一支防疫志愿者队伍,坚守在抗击非典第一战线,此时的李嘉棋刚上一年级,父亲言传身教的医者情怀,让他从小就埋下了学医的种子。
“我父亲年幼时受我爷爷影响走上学医之路,我受父亲影响现在也成为了一名医生,这是一种家风的传承。”据李嘉棋介绍,除了他们三代从医,他的母亲和姐姐分别在东坑医院和南城医院就职,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父子二人 坚守一线
今年大年初一晚,本是举家团圆之际,但李嘉棋一家却已经回到自己的岗位待命,东坑医院所在的大楼,灯火通明。
1月28日,东坑医院5楼,李汉华刚从防保股回到办公室,来不及休息,他立刻又要处理手头上最新的有关疫情文件资料。处理完文件,他马上又要去医务股、护理部、采购办等部门,协调防疫物资事宜。
“除了全力保障好医疗物资,针对医生、护士、行政人员、清洁工、保安等医院全体人员,我们还加班加点组织了十几次培训和演练,不仅培训医务人员如何诊治病患,还教大家怎么做好防护。”李汉华说,培训和演练非常重要,如果连医务人员都感染了,谁来给患者救治?
李汉华说,虽然自己不是一线医务人员,但是也需要全力以赴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责无旁贷为一线医务人员创造良好条件。
而对于初次经历“大考”的李嘉棋来说,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主动请缨支援咽拭子采集工作的经历。
3月份,李嘉棋首次为有发热症状的病人采集咽拭子。当时,做好防护的他一步步挪到患者前,让患者张嘴,用棉签拭子轻、柔、快、准地擦拭两侧腭弓和咽、扁桃体上的分泌物,留取标本。
由于不同患者的耐受度不一样,采集时,有的患者会咳嗽、打喷嚏,甚至呕吐,随之喷出的飞沫会喷溅在采集人员的面罩上。“当时并没有太多想法,只想着把手中的工作做好,站好自己的岗。”李嘉棋向记者说道。
除了主动请缨支援医院咽拭子采集工作,在天气回暖之后,他还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炎热的天气下到农贸市场、企事业单位等地采集咽拭子,为疫情防控贡献一份坚强的力量。
“以后我仍然会坚守好自己的岗位,踏踏实实地工作,早日成为像爷爷、父亲那样优秀的医生。”李嘉棋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