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东圃小学名称,高埗有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打卡地

2020年10月22日,东莞市爱国拥军促进会七八(桂林)参战老兵工作委员会的顾问、主任和副主任委员李满堂、梁景棠、曾旭棠、邓海俦、卢普润等一行来到高埗镇参观学习,受到了该镇的主要领导的热烈欢迎。

在该镇副镇长黄慧敏、镇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熊锦昌等的陪同下,参观了原高埗大桥旧址、东圃小学旧址。参观团所到之处,无不受到教育,特别是东圃小学旧址更加引人入胜。

据悉,高埗镇东圃小学在2018年8月30日举行复名揭牌仪式,由江城小学正式变更恢复名称为东圃小学。标志着高埗镇又多了一处独具特色的红色印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打卡地,红色基因将激励高埗人民继续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高埗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基因传承,并把这项工作作为固本强镇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重要体现。

在当年揭牌仪式上,镇委书记严继宗、市政协原主席、市关工委主任刘树基、市政协原副主席张玉其、市文明办主任王培琦、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蔡建勋、东江纵队东莞研究会会长张方、广州市东江纵队研究会原会长张保成,以及镇部分领导班子成员、镇宣教文体局、镇社会事务局、武装部、教育办负责人、上江城和下江城两村“两委”干部、革命后代代表、各中小学校长、原东圃小学校长代表和学校师生代表等共250多人参加。

据了解,江城小学校名变更恢复为东圃小学,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文化兴镇”部署的一件大事,更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抓好党史研究教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具体举措。东圃小学复名,有助于进弘扬革命先烈爱国主义高尚情操,激励高埗人民继承先烈遗志,强化学校“红文立德”办学理念,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品牌。

会议提议每年9月3日作为东圃小学校庆日,并强调,要以此为契机,教育和引导全镇党员干部、广大师生从党的光辉历史、宝贵经验、辉煌成就和奋斗精神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传承革命精神;将红色文化的思想精华和精神魅力,延续到工作学习中,传承到事业奋斗中,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广州市东江纵队研究会原会长张保成作发言,他表示,东圃小学有着东江纵队的光荣记忆,“江城小学”复名“东圃小学”是对历史的最好铭记,也是牢记使命的体现,树立了一种精神力量和前行的榜样,让爱国主义精神和红色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作为东江纵队的后代为此感到骄傲。

在揭牌仪式上,《华南抗日烽火》故事主编李维向学校赠送手绘李一之、李云祥烈士的英雄事迹绘本,东圃小学校长李胜仔向李维赠送纪念牌。随后,市、镇领导为东圃小学复名揭牌。

东圃小学的历史

东圃小学是一所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更是一个现存完整的革命教育基地。1937年,革命人士上江城村人李一之在上江城公园对面创办“东圃小学”,其前身是古江城洲李氏宗祠,始于清朝顺治年间,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

当年,东圃小学旧址作为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的重要阵地,向学生和乡民广泛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教育活动,在重要节日发传单、贴标语,集会游行演讲,在上江城村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作为抗日阵地和人才培训基地,更为东江纵队培养输送了一批抗日骨干力量。#p#分页标题#e#

2002年,新校区建成,全体师生搬到东圃小学新校区。2005年实行联合办学,上下江城的小学合并,东圃小学也更名为“江城小学”。昔日的东圃小学旧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被定为革命教育基地。2018年,“江城小学”变更恢复为“东圃小学”。

东圃小学旧址的红色基因

1937年,中共党员李一之创办东圃小学,作为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的重要阵地,同时秘密发展党员,开展党的地下工作,为东江纵队培养输送了一批抗日骨干力量。

李一之作为地下党员为东江纵队多次及时传递重要情报,为粉碎顽固派企图消灭东江人民抗日武装的阴谋作出了重要贡献。1940年12月12日,他在水乡秘密开展抗日活动时,不幸被日军逮捕,身上被连刺十几刀,就义前,李一之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军气急败坏,割下了他的舌头,李一之宁死不屈,英勇牺牲。

在东圃小学革命精神的熏陶下,涌现了一批革命志士,李植光、李芬、李南、李琼、李云祥等20多名同志参加抗日游击队和抗美援朝战争。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战斗作风,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品格,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爱国情怀,凝结成东圃小学宝贵的红色精神、深厚的红色文化。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