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上午,秋日暖阳,在位于洪梅镇牧牛洲的松湖水产养殖基地里,95后莫志康一会儿跟工人沟通工作事项,一会儿在鱼塘查看鱼苗情况,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他是这个基地的园区经理。
四年时间,莫志康从一个门外汉历练成为一名水产品养殖的行家里手,从公司一名普通员工晋升为园区经理,走上了一条“新型农民”的道路。
“让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做新型农民,创业农民,产业农民,因为我们才是未来新农村的缔造者,农业的未来就要看我们年轻的‘小农民’。”莫志康如是说。
从“门外汉”到园区经理
走进地处珠江口东岸的洪梅镇洪屋涡村牧牛洲,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的鱼塘,24岁的莫志康正在指导工人们对鱼苗进行打捞。很难想象,这位身着蓝色衬衫,皮肤黝黑的年轻小伙是水产品养殖企业的园区经理。

今年24岁的莫志康是个地地道道的洪梅人,2014年,他从东莞技师学院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因向往大公司,曾短暂在京东物流从事仓储工作。2016年底,机缘巧合之下,他加入了东莞市松湖水产品养殖有限公司,从事水产养殖工作。
虽然有心理准备,但等莫志康真正接触到渔业养殖时,他发现是两眼一抹黑,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他加入的东莞市松湖水产品养殖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笋壳鱼、澳洲斑、宝石斑、缩骨大头鱼等名优鱼类苗种繁育的销售企业。2016年恰逢公司扩大生产规模,莫志康不惧风吹日晒雨淋,起早贪黑,跟着师傅萧劲松下鱼塘,挖塘泥,不断学习水产品养殖知识。
甚至,他经常住在养殖基地,晚上伴着虫鸣入睡,白天听着公鸡打鸣起床,连朋友之间的联系聚会都推脱了不少,那时候的莫志康成了朋友眼中的“怪人”,家人亲戚之间的不理解更是司空见惯。甚至他身边的养鱼工人也会质疑他,好好的一位年轻后生,办公室里空调不享受,竟然会选择来田里受累?
“年轻人做水产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肯吃苦。”回忆起刚入职时的经历,莫志康有感而发。

凭着勤奋好学和不怕苦累的精神,在短短几年时间,莫志康从一个门外汉历练成为一名水产品养殖的行家里手,并从公司一名普通员工晋升为园区经理,养殖园区内的笋壳鱼养殖、销售、活动策划等各种事项,事无巨细,他都亲力亲为。
“最近几年洪梅兴起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休闲渔业生态园,将种植、养殖与文旅相结合,发展特色农业、旅游观光等,所以说从事农业这一行在未来还是大有可为的,我们年轻人养鱼也能养出新名堂。”谈及对未来的期许,莫志康充满信心。
走“新型农民”之路
提到农业,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烈日当空,干裂的田地,黝黑的农民,满身的泥巴,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带着草帽,披着块白毛巾等一系列的画面。

但在他看来,这只是常人对于现代农业的误解,现代农业不只是过往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不管是种植还是水产,都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支撑。
据莫志康介绍,各类鱼当中,笋壳鱼养殖最讲究科学,从亲鱼选择,到种苗孵化,再到种苗的培育等都必须按一套严谨科学的人工生产流程。“以前以为农业是非常简单的行业,以为养一条鱼和种一粒米都非常简单,但其实现代农业非常需要科学、技术支持,一定要亲身经历才会懂得,不能纸上谈兵。”

四年来,莫志康不但自身掌握了专业的养殖知识,不断成长的同时,也见证了公司的日益壮大。
莫志康介绍,现代农业不只是从前农户的“单兵作战”,而是有各种创新的合作形式。松湖水产目前采取的便是“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公司提供鱼苗、技术、设备,农户提供人力,以股份形式分红,抱团发展,信息共享。在鱼成熟之后,再从农户手上收购回来,既解决农户销售难题,也极大提高了当地农户对养殖笋壳鱼的兴趣。
如今,牧牛洲上,松湖水产自有养殖面积500亩,带动周边养殖面积1500亩,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户的增收。#p#分页标题#e#

“国家要发展,国民要吃饭。无论何时,农业都要发展!老一辈的农民,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有一天会老去,紧接着就是掌握着技术的更年轻的一代,接过农业的大旗,这是趋势。”今年是莫志康做“农民”的第四年,谈起农业未来的发展,他有着自己的见解。
“让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做新型农民,创业农民,产业农民,因为我们才是未来新农村的缔造者,我相信农业是绝对有发展前景的。”莫志康跟记者说,希望通过自身的经历能够消除一部分误解,他期望着未来有更多年轻一辈和自己一同投身农业,从老一辈手中接过这接力棒,为洪梅现代化农业发展做贡献。
全媒体记者 见习记者 刘维佳 记者 袁健斌/文
全媒体记者 见习记者 刘维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