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年群体是最值得尊敬和爱戴的群体,也是最需要关心和帮助的群体。多年来,万江着力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街道老年人安度幸福晚年,共享发展成果。2020年“敬老月”,万江文化服务中心推出“夕阳美”万江敬老月系列纪实短片,记录万江老人们以白发婆娑的身影演绎着自己不老的精彩。
旗峰山脚,东城虎英小学校门左侧的墙上是书法大字的校名:东城虎英小学。很多师生家长每天进出校门,但或许并不了解这几个书法字旁写着的“柏坚题”中,这位“柏坚”是谁。

他就是何柏坚,大家都叫他坚叔,今年70岁,自小爱诗书,已经写了50多年字,来自广东书画之乡——万江大汾社区。虎英小学的校名题字,正是学校创立前,他与校长阮美好偶然相识后受邀所题。
四年前的一天,旗峰公园门口举行了一场书法活动,10位女书法家现场写对联,坚叔的学生也在其中。在学生的提议与邀请下,坚叔也上前挥毫泼墨。正在这时,碰巧路过的阮美好对他的字一见倾心。
“那天我对这个活动也比较感兴趣,也刚好路过就去看看。当时我正在筹建学校,想找人帮忙给校名题个字,我沿着人群一路欣赏了七八位书法家写字,当看到最后一个字,也就是坚叔写的字时,我感觉那一刻整个都亮堂了!字写得太好了!”阮美好回忆道。

就这样,坚叔不仅为东城虎英小学题写了校名,还收了几个“大”学生,阮校长就是其中一个。闲暇时,她都会抽空来坚叔的书画室练练字,沉浸其中、品味诗情画意。
坚叔也教孩子,每个周末,大汾的孩子们都会来到坚叔的书画室学书法。庭院内,两排长桌,宣纸、镇纸、笔、墨......坚叔认为,“字如其人”,要学书法,先学做人。不论是笔墨间的一笔一画,还是人生哲理,坚叔都讲解得透彻、言传身教给予学生最好的指导。
坚叔是东莞诗词协会的会员,他写了很多诗词。例如坚叔用东莞话吟诵的“一路行来夜色迷,江风吹得寸心痴。巧逢知己凭栏立,半说人生半说诗”,正是他如今闲适生活的真实写照。

“闲来寄情诗酒笙箫,长乐且欢笑......”偶尔有兴致的时候,坚叔也会在社区的江边长廊哼几句粤曲。在诗书中徜徉,在村景中享受自然,坚叔在这里过着平淡惬意,而又丰富精彩的老年生活。
事实上,在大汾社区,像坚叔这样的当代文人不是个例。爱好诗书画正是大汾何氏后人的一大特点。
大汾社区始立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至今已有850多年历史,是东莞四大名乡之一,也是广东书画之乡,自明代开始便盛行书画,明清两朝,大汾出了4个进士、3个举人,可谓底蕴深厚、人才辈出。
大汾社区向南坊,建有一座何氏大宗祠,这是大汾村最大的宗祠,在2019年被申报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宗祠尚保存有明清时期的功名牌共37块,大汾何氏的诗书底蕴,也能从祠堂立“琴棋书画”“渔樵耕读”“状元归里”的雕刻中窥探一二。
拥有近500年历史的何氏大宗祠,承载着大汾何氏一族的发展脉络,大门两侧对联“沔水朝宗一派澄清涵日月,旗山挺秀诸峰罗立似儿孙”,更是道出何氏的内核。
自大汾何氏四世何邦俊迁至大汾定居,何氏一族开枝散叶、人才辈出。后人在文学、艺术、教育领域屡有建树,并对岭南地区的诗歌、绘画、书法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经过多年传承,书画成为何氏的传家之风,何氏后人能作诗、书、画者多达十数人。在书画领域,大汾何氏早期涌现出何谦、何启亨、何星榆等书画大家,当代则以何为、何成根等为名家代表。如今,大汾已形成老、中、青、少之书画群体,文化氛围日益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