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听闻昭通天气已转凉,我和另一名社工督导员穿上了羽绒服,来到了彝良县安置点。和天气相比,当地也有“火热”的另一面:当地居民用红彤彤的辣椒热情招待我们。继8月份黄江社工扶贫工作铺开后,我们也将在安置点开展为期近20天的帮扶工作。

余佳平(右一)
这不是我第一来到昭通市。2014年的鲁甸地震,我就曾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到当地救援。6年时间过去,在东莞·昭通对口工作铺开后,亲眼看见昭通交通、环境、公共设施等方面发生的大变化,而当地人依旧热情淳朴,感觉既熟悉又陌生。

来到安置点后,我们很快制定了半个月的培训、走访计划表,早上给当地社工开展社工专业理论学习,下午带他们实务实践。每日是讲课、走访,社区活动等连轴转,工作繁忙而踏实。
开展59场感恩培训

根据当地情况,协助当地社工设计、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是我们此行的重要工作。虽然安置点三个社区服务人群很相似,但走访中发现,各社区的特征、需求还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就不断思索如何在细节处下功夫,针对性开展活动。

譬如,我在走访前进社区时就发现,许多老人家都喜欢下象棋,可因为刚来到安置点,彼此不熟悉,都是各自下棋,没有太多交集。收集这个情报后,我们就到该社区开展了“以棋会友”的活动,社工搭好舞台,让老人家相互认识,23位老人家彼此找到了棋友,也丰富了饭后生活。

以棋会友活动
感恩教育主题培训是我们开展的最大型的宣讲活动。当时,彝良人社局工作人员希望社工督导员能够参与到东西扶贫协作就业培训,我就不断思索社工应如何参与到就业扶贫中。

通过走访,我观察到当地很多父母虽然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也很期待孩子能走出贫困县,过上好生活,但由于不擅于表达想法,父母与孩子间缺乏沟通,彼此间经常会产生隔阂。
为此,我们最终敲定了感恩教育的主题,并尝试给当地家庭传达“培育孩子成为感恩之人,他肯定会比现在生活得更美好”的教育理念。我们分别前往龙安镇、洛泽河镇等地区,针对挖机班学员、养殖班学员、村民群众等人员就感恩教育主题开展培训,鼓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常怀感恩的心去回报社会,孝敬父母,做好孩子的榜样。
16天时间,我们共计开展了59场培训,约5758人次参与了活动。在培训现场,许多学员积极和我们互动,培训效果收到了很好的反馈,学员们纷纷表示,希望以后多获得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以满足教育孩子方面的需要。我们也适时开展了“一路有你”儿童成长教育活动、“大家一起看”家庭教育宣讲等主题服务,给当地家庭教育支支招。

嘴角长泡的男孩
重新露出了笑容

为给当地社工提供现场实务示范,我们在近20天时间里走访了50多户家庭,并逐一进行了服务建档。这个过程中,也见证了当地社工从开始不敢敲开走访对象家门,到后来和居民自在地聊家常的成长转变。
平日穿梭在安置点大街小巷,我发现周边环境其实并不差,道路很宽,公共配套设施也基本齐全。但由于一直过着长居深山的农村生活,搬迁的居民在生活习惯、家庭卫生、教育观念等方面还较为落后,许多孩子指甲黑黑的,头发不收拾,早婚早恋现象也时而出现。

为了真正帮助到当地居民,也给当地社工树立榜样,我们会先从一些小地方入手,比如拿上一些小糖果、小礼品给孩子们,作为剪指甲、打理头发的奖励,并通过周末学堂等方式,教育他们正确的教育观、婚姻观等,让他们在“农转城”过程中一步步改掉陋习。#p#分页标题#e#
有一户家庭让我特别受触动:那是一位经过社工服务点的70多岁的老年人,手上牵着2岁的小男孩,背上还背着一个小婴儿。我们打招呼时发现小男孩嘴上长了一个大泡泡,好几天都不怎么吃饭,可是因为家里没钱,老人也固执认为小孩生病不是大事情,就一直没有看病。

与附近的楼栋长打听发现,原来老人老伴已过世,4个女儿都已嫁人,儿子与他同住,目前儿子在附近打散工,由自己带两个孙子,属于经济困难的家庭。在了解基本情况后,为帮助小男孩治好病,我一边耐心地开导老人家,一边联系当地社区医生,给小男孩开药,并将药粉慢慢敷在他脸上长泡的地方。

看到我们用心工作,老人逐渐敞开心扉,说因为自己年纪大了,对如何照顾孩子已不太清楚,我一点一点告诉老人办法,老人听进心里了。
隔天我去探望老人家时,小男孩可以吃东西了,脸上也有了笑容,一直拉着我们社工的手聊天。离开前,我嘱托当地社工要做好跟进,定期看望这户人家,给这户家庭带去及时的问候与帮助。
像这户家庭的案例还有很多,社工扶贫是一项细水长流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虽然我们不能提供经济上的帮助,但还是能够在一些细微处去提供社区帮助。

我做这一行已有十多年了,今年刚好也是我社工专业研究生毕业。社工扶贫的工作,让我有机会将多年的工作经验投入到安置点工作中,帮助当地社工成长,促进居民融入安置点社区,另一方面,也让我对这个行业产生了更多感触,更加理解社工之路是需要人去付出的,而我选择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