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集广播连续剧《火凤凰》获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奖金奖、广东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两部广播剧《生日里特殊的礼物》和《护旗》获得微剧类全国一等作品和连续剧类全国一等作品荣誉,一部红色题材的广播剧正在创作中……令人意外的是,如此骄人的成果竟都是在近5年时间里完成,更为难得的是,这份成绩单来自广东省最为基层的镇街——东莞市大岭山镇。
近年来,在高手如云的广播界,大岭山广播剧事业凭借扎实的表现“异军突起”,不仅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精品获得国家群星奖和多项省级、市级奖项,而且在舆论引导,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路上阔步向前,其产生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更是引起业界关注。
2020年11月,由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授牌的东莞(大岭山)广播剧创作基地成立

突出文艺创作的本土性和时代性
大岭山镇的广播剧事业在起步之初,就注重创作的本土性和时代性。2015年,大岭山镇结合自身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围绕大岭山“英雄母亲”李淑桓的故事原型创作出三集广播连续剧《火凤凰》。这部剧讲述了李淑桓送七子参加抗战的感人故事,主题鲜明,构思精巧,充满浓厚的本土元素。该剧先后在广东省广播电台,并获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奖金奖以及广东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 位于大岭山镇的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 摄影/邓飞
“故事情节是广播剧的核心要素,必须起伏跌宕,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李淑桓是一位英雄的母亲,她把七个儿子都送到了抗日的前线,这个事迹感动了我。我指导了这部剧的创作,这部剧成功的把抗日战争时期东莞大岭山一位英雄母亲的形象展现出来。”国家一级导演王锐说。
广播剧在创作上要有鲜明的导向,要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2020年疫情期间,大岭山镇根据广东省援助湖北医疗队员的事迹,创作了微型广播剧《生日里特殊的礼物》。同年,还精心创作出另一部广播剧《护旗》。吉林广播电台副台长、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副会长黄云鹤说,广播剧《护旗》时效性强,不仅题材领先,而且制作精良,里面人物设计,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两部广播剧,采用音频与剧本剧情结合的方式,通过大岭山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后,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并先后被广东广播电视台音乐之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习强国”平台转播。
2020年10月24日,2020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年会暨“与时‘剧’进、‘声’生不息”——新中国广播剧诞生70周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40周年庆祝活动在长春举行。期间,大岭山镇组织创作的两部广播剧《护旗》与《生日里特殊的礼物》,在全国500多部(集)抗疫广播剧和多部精品剧中脱颖而出,顺利参加年度剧目评析,并分别获得微剧类全国一等作品和连续剧类全国一等作品。
在2020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吉林)年会上,大岭山镇组织创作的两部广播剧《护旗》与《生日里特殊的礼物》均获评全国一等作品

为什么选择广播剧
以语言、音乐和音响为手段的广播剧,是广播文艺的集大成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唯一的声音艺术,今天,广播剧仍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作用。尤其是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设备普及的背景下,喜马拉雅 FM、蜻蜓 FM、荔枝 FM、懒人听书 FM、猫耳 FM 等一批音频软件的出现,不仅打破了广播单向传播的方式,可以随时随地、不受限制地收听喜欢的内容,更整合了音频的资源,拓宽了传播的平台,激发了音频生产创作的活力。
广播剧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听众的想象力,使之必须直接参加创造,从中获得特殊的艺术享受,而且,由于失去视觉手段,使广播剧在展开情节的时候可以获得更大的时空自由。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杨继春说,广播剧作为听觉艺术更容易在人民群众当中传播,“当前群众文艺类型中,视觉类作品相对繁荣而听觉类作品大多被忽略,大岭山镇发展广播剧也是想从听觉艺术形式另辟蹊径。这样做,既是在东莞市各镇主攻的各种艺术门类中,探索一条错位发展的路子,也是力争让群众文化中的视觉与听觉艺术达到均衡发展。”
2020年9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主办的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第二十届广播剧专家评析会在大岭山镇召开。

评审期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将大岭山镇吸纳为全国首个乡镇级会员,并专场举行了大岭山广播剧发展交流会,与会的各位中国广播剧一线领军人物和专家学者就如何助推大岭山广播剧事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p#分页标题#e#
“广播剧研究会每年都有评奖活动,但像到大岭山这样的一个镇来评奖还是第一次。”原中央广播电台台长、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名誉会长安景林说,现在广播剧创作注重挖掘本土的文化、历史题材,通过广播剧大力宣传东江纵队的感人事迹,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让子孙后代都知道他们,记住他们,学习他们。原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联合会评奖办公室主任、研究会专家赵德全认为,作为一个乡镇,大岭山的文化广播电视、图书馆等等一系列的文化系统工程,从硬件建设到软件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可圈可点。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秘书长王莹也给予赞誉,认为大岭山镇创作的优秀广播剧,令人倍受鼓舞,希望能够通过广播剧这种形式,记录伟大的新时代,记录下大岭山的发展变迁和美好未来。
广播剧发展的“大岭山模式”
在各种群众文艺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的背景下,大岭山镇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通过挖掘本土题材进行艺术创作,把广播剧的创作和推广作为传播红色文化的独特方式。为让广播剧在基层更好地发挥作用,2020年,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在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授牌成立了东莞(大岭山)广播剧创作基地,便于更多的人参与到广播剧创作中来,实现优秀红色精神在当代的价值回归与升华。
大岭山镇广播剧事业也得到了东莞市文联、东莞市作家协会的大力支持。市文联文艺创作部主任、市作协党支部书记胡磊在大岭山镇广播剧协会成立会上表示,大岭山镇广播剧在全市可谓独放异彩,在全镇文艺事业多面开花的形势下,又形成了广播剧发展的“大岭山现象”。
一切水到渠成。2021年1月21日,为响应国家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意见要求,大岭山镇又率先成立东莞市第一个广播剧协会。大岭山镇广播剧协会的成立将进一步提升精品广播剧生产创作的能力,是广播剧融媒化、大众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积极探索。为此,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门发来书面贺电函指出,大岭山镇正在逐步形成广播剧发展的“大岭山模式”,成为中国广播剧界一支青春勃发的生力军和潜力股。并勉励:“传承工匠精神,坚持融合创新的理念,高起点策划、高水平实施,面向市场全流程原创生产多种题材广播剧,用精品文艺工程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及文化事业发展。”
2021年1月21日,大岭山镇广播剧协会成立

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如今,广播剧早已不是广播电台的专利,而逐渐转向由广电媒体之间跨台定制合作、地方政府宣传部门与网络手机平台、音频网站公司版权采购合作、网络“播客”与民间社团自制创作等多种协同合作的运营模式。遇到好的选题,全国各地的广播人也会进行跨地区合作,全力以赴打造精品剧目。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副秘书长马国华
“大岭山镇非常重视广播剧的创作,组织各专家聚集大岭山参加评析活动,就是希望全国广播剧领域的一些领导、专家、导演一起来交流,通过这种活动进一步推广东莞广播剧的创作生产,繁荣东莞的文化。”
镇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新当选的大岭山镇广播剧协会创会会长杨继春表示
接下来,大岭山镇将充分发挥镇广播剧协会的作用,调动镇内外的作家、演艺人才等创作资源,加强广播剧在基层的普及,鼓励更多的人欣赏和参与创作广播剧。此外,还将进一步完善、提升广播剧创作的配套设施,建设好属于自己的广播室;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培养更多的基层广播剧创作人才和表演人才;联合国内知名编剧、演员,坚持融合创新的理念,挖掘本土题材,传承工匠精神,共同提升品牌影响力。
据介绍,作为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之作,一部红色题材的广播剧目前正在规划创作中。可以说,广播剧,在大岭山已不再成为高高在上的艺术形式,而是融入了时代,贴近了百姓,走进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