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队伍如何建设?黄江代表团建议设立“卫生人才专项基金”

近期,东莞进入两会时间

黄江代表团也

围绕民生大小事

提交了许多提案与建议

下面

就让我们来看看

这些提案内容吧

东莞两会

2021 2.4-2.6

《关于加快基层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医疗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基层诊疗服务能力的建议》

卫生人才资源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门,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东莞市在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东莞市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现状还不能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

一、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流失大。空编与临聘并存,临聘人员比例过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流失大。自从2009年取消大学生毕业入编制度,东莞楼价高居不下,周边城市薪酬明显提高后,造成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大量流失。

二、卫生人才队伍素质不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人才比例明显偏低,高层次优秀人才极度缺乏。

三、卫生人才配置不合理。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从知识结构上看,社区卫生医疗体系的高级职称人才偏少,高学历人才比例不高,缺乏学科带头人。东莞市合理岗位设置的要求是专业技术员人员比例占机构人员总数95%。

四、全科医生、公卫医生缺口大。依据东莞市年终绩效考评要求,社卫机构每万人口应配3名医生,3名护士,2名公卫医生,中医类别医生为临床医生25%的标准来计算,以黄江镇社区卫生中心为例:需配备69名全科医生,目前全科医生34名,缺口为35名(其中,中医类别的缺口为8人);公卫医生需要配备46人,缺口为37人;护士缺口为3人,存在较大缺口。

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目前我市中心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卫生人才流失大等问题,我们建议如下:

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强化政府责任

一是完善财政投入机制。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公共卫生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建立和完善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长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确保卫生事业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能有所提高。

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在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医疗设备、信息化建设和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同时,要加大对卫生人才经费的投入,落实卫生人员培训补贴,并根据财力情况逐年增加。

三是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机制,社区卫生医疗机构要逐年增加差额拨款的比例,全面利用公共财政保障人员经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专项经费除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外,不足部分由财政预算安排。对基本医疗服务出现的政策性亏损的,根据财政情况给予补助。

合理利用,盘活现有人才

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应着眼于现有在编在岗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发挥好他们的作用。

一是培养现有人才。认真落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积极组织专业人才参加业务进修,促进知识更新,提升专业水平。有计划地组织社区各类卫生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岗位培训、规范化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全科医学系列理论和实践教育;

二是建立完善卫生人才评价机制。加强卫生人才的考核和奖惩,规范卫生管理人才的推荐测评,规范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聘、执业资格注册等制度,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机制;三是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积极为高层次人才医学科研、攻关创造条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积极听取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卫生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四是加强人才的合理流动。加强上级医疗卫生单位的人才交流与合作,推动“医联体”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增强卫生系统医务工作活力。#p#分页标题#e#

中山七院孙悦奇义诊。

政策吸引,有效激励人才

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体制、制度的竞争,出台优待政策、提高人才待遇是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的重要措施。

一是启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尽快实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鼓励本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岗位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着力提升卫生专业人员的薪酬待遇;

二是建立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增强岗位竞争机制,对一些特别优秀,有管理才能的业务骨干,可破格提拔任用,增强其责任、成就感、荣誉感,以此带动和激励其他业务骨干也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

三是市财政建立“卫生人才专项基金”,用于人才培养、人才进修、医疗机构宣传以及媒体发布人才需求信息等费用;

四是借鉴松山湖高新区的成功做法,如改善卫生专业高层次人才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为其居住提供人才公寓、为其子女就学提供学位保障、为其家属老人给予适当照顾,主动关心,使其想干事,干成事,努力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干事环境;

五是可以利用基层医院的大量高级职称人才,制定相关政策方便编制更换,补充社区中心人才力量。

采购医疗先进设备和引进先进技术

为扎实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提升东莞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并将此项目纳入2021年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将彩超、DR、肺功能检测仪等先进设备纳入社卫中心必配标准,进一步改善就医环境和提升服务能力。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