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东莞地名故事》为大家介绍的是东莞水乡地区抗日革命根据地——高埗上江城村。该村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将红色文化作为激活乡村振兴的“密码”,走出了一条文化引领的乡村振兴之路。

说起上江城村这个名字的由来,根据《东莞县志》记载,该村一带原名是“杠船洲”。这个地方原是一大片沙洲,当时村里基本上是疍家人,经常外出捕鱼,在那一大片沙洲上,村民用木头做起一个个船杠,使船只便于维修,故称为“杠船洲”。清朝康熙年间,“杠船洲”改名为“江城洲”。到了1953年,为区别江城洲李屋和赵屋,加之该村处于“江城”上端,故取名为“上江城村”。
上江城村的东圃小学旧址是由革命志士李一之创办的。作为宣传抗日救亡的重要阵地和人才培训基地,这个旧址为东江纵队培养输送了一批抗日骨干力量。东圃小学旧址的前身是古江城洲李氏宗祠,始于清朝顺治年间,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

东圃小学老师李树培:“之前的李氏小宗祠叫东浦祠,但没有在史料记载,我们现代人更愿意把它接受为东圃,东圃就是东方的苗圃,寓意培养东方的人才。”

近年来,上江城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加大投入盘活红色资源,修缮革命文物,建设红色教育阵地,着力将东圃小学等革命旧址,打造成为展示我市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史教育的重要阵地和红色旅游景点,并以此为载体、平台,开展形式各样的红色文化主题活动,使其成为群众提升素养的教育基地,走出了一条文化引领的乡村振兴之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红色文化振兴的同频共振。
村民李继林:“国家很重视,发展得不错,我感到我们本村文化素质提高了,跟上形势了。”

高埗上江城村党支部书记李沛秋:“我们未来的方向主要是发展经济为主,要主动融入城区,我们未来有一个城市更新项目,将会提升我们村的集体收入。”
(记者 林晓冰 何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