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相全市!文旅融合赋能高品质发展的“茶山模式”

3月4日

东莞召开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工作会议暨

“品质文化之都”建设推进会

茶山镇委委员阮兆强代表茶山作交流发言

介绍茶山通过激活本土传统文化

将“单产”转为“多产”

以点连线带面

形成以文旅融合

赋能高品质发展的“茶山模式”

(东莞日报 程永强 摄)

文旅融合赋能高品质发展的

“茶山模式”

文化旅游作为一种包含人文内涵、注重感知体验的综合性旅游活动,正在成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近年来,茶山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指导下,围绕“文化立镇、旅游兴镇”的工作思路,出台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地助推“湾区宜居小镇、品质活力茶山”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通过激活本土传统文化,将“单产”转为“多产”,以点连线带面,形成以文旅融合赋能高品质发展的“茶山模式”。

创新思维:从“要我配合”到“我要参与”

“投入周期长、产出效益低”,这是基层群众早期对发展文旅产业的刻板印象。面对这一难点,茶山采取“一村一品”“一村一策”的发展战略,设立了“乡村振兴1+1+1”和“三年行动计划”专项资金,减轻村一级财政负担。以南社和寒溪水村为试点,活化文物、非遗、生态等资源,通过租赁村民旧房,鼓励村民参与文旅服务和商业运营,把文旅惠民的“红利”送到群众家门口。同时,深挖历史文化、乡贤名人等资源,打造了下朗村史馆、何真公园等一批村史展览馆和乡贤文化公园;实现了村(社区)特色图书馆和文化支馆全覆盖;培育出“松糕节”“卖懒节”等一批优质基层文化项目;编纂出版了《南社村志》《茶山乡贤》等10多部专著,《南社村志》作为全省唯一入选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

△下朗村国学馆

△下朗村菊隐公祠


△粟边村何真公园

△超朗村“松糕文化节”

△寒溪水村“卖懒文化节”


△《南社村志》作为全省唯一入选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

以文促旅:打好“1+4+N”文旅组合拳

茶山以南社为核心,融入非遗传承、文化展演、文创美食、民宿体验四大要素,串联辖区寒溪水、牛过蓢等N个网点,形成“1+4+N”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在南社配套推出传统非遗美食节、音乐节等文旅项目,将茶园游会打造成为全国文旅和非遗交流平台。目前,茶山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一带一路’文旅融合先进单位”等6项国家级、14项省级文旅类荣誉称号,茶园游会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南社古村也在去年被写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正式成为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p#分页标题#e#

△在南社古村举办“文化四季四季如歌”2020年茶山南社传统文化季之“衣香鬓影”岭南传统服饰文化体验月。

茶山公仔

茶山绸衣灯公

△省级非遗项目体验


△非遗美食制作——松糕


△隐香古苑——二十四节气非遗主题民宿

以旅彰文:打响“记得住”“能带走”特色文旅名片

茶山还探索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景区、展览等进行宣传、解读,强化游客的互动性和体验感。开发全市首个掌上旅游、MARO720全景VR导览。在“12306”和高铁电视等平台展播茶山文旅信息,实现品牌曝光与引导旅游双重效果。联合镇内景点及大型商场推出“茶园印记”“南社故事”等系列能带走的“茶山文旅”手信。积极参展澳门旅博会等高端专业展会,打响“记得住”“能带走”特色文旅名片。


△茶山应邀参展第八届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


△“茶山文旅”手信

赋能发展:打造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延得了文脉、留得住乡愁的特色小镇

茶山镇委高点定位、统一指挥,多部门联合行动,把整座城市作为文旅融合“大景区”打造。打造了46个公园、18个广场、4个城市阅读驿站、文化碧道建设14.9公里,建成全省首批全市首个“粤书吧”试点和全市首个智能体育体验园等综合服务阵地,打造“茶花杯”“张穆杯”等多个国家级、省级精品群众文化品牌,大幅提升茶山人民精神文明素养和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茶山公园


#p#分页标题#e#

上元稻田公园

△坑口公园

△东岳公园



△茶山镇碧道包括黄沙河(茶山段)碧道工程,东引运河(茶山段)碧道工程,全长19.85Km,目前已初步构建起沿线景观与游憩系统。

△“我爱你,中国”全国首届“茶花杯”美丽乡村主题歌曲“十大金曲”推广发布暨“艺起来”东莞文艺名家推广计划现场演唱晚会

△“花开小康路”东莞故事演唱会暨“茶花杯”全国美丽乡村主题歌曲推广

△“张穆杯”东莞市青少年书画现场大赛

下来

茶山将积极贯彻落实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以南社古村纳入

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国家战略为契机

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

打造港澳青少年游学基地、

“寒溪画廊”等文旅品牌

以全域旅游提升城市品质

推动大湾区美丽乡村与特色文旅小镇建设

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