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湾区两年,改变了人生”:在粤奋斗的香港青年们

在香港新界落马洲的西北方向,跨过深圳河,就是深圳市福田区。距离皇岗口岸不远处的居民小区,“90后”香港青年陆嘉聪与来自广州的太太姚琳在这里安了家。今年春节,夫妻俩第一次在新居过年,陆嘉聪也过了一个不同于香港的除夕夜——吃饺子、看春晚。从香港搬到深圳工作一年多,他越来越适应这里的新生活。
经历了14天的隔离期,“00后”香港青年陆嘉怡去年9月顺利入读广州的暨南大学。虽然今年春节要独自一人留粤过年,但她早早就在宿舍贴上了同学写的春联,也给自己安排了丰富又精彩的行程——参加学校为留校学生开设的书画班、约同学去石室圣心大教堂打卡。短短半年时间,她已经融入并享受着大学新生活。
频繁穿梭于广州和梅州,是“80后”香港青年黄乾宇从2019年辞职创业后的生活常态。今年春节,独自一人留在广州过年的他,常去家楼下的港式茶餐厅,点上一份在香港常吃的套餐,偶尔碰上几个同样来自香港的邻居闲聊几句。难得的假期结束后,他又要忙于梅州项目的招商工作,希望抓住大湾区的发展机遇,让创业之路如虎添翼。
这三名香港青年,虽然处于不同人生阶段、选择了不同的人生路径,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在大湾区内地城市遇到新的转折点、找到了人生新方向,并由此开拓了一番新天地。这正是众多怀揣梦想、在粤奋斗的香港青年的青春缩影。
“80后”创业者黄乾宇:
只要沉得下心,大湾区创业路上遍地黄金

“要一个五香肉丁捞公仔面、菠萝油,再加杯热鸳鸯。”在广州市芳村的一间港式茶餐厅,香港“80后”青年黄乾宇一坐下就熟练地点起了他常吃的港式套餐。“熟悉的味道,仿佛回到了香港。”


黄乾宇(中)与同事讨论工作。姚志豪 摄

黄乾宇(中)与同事讨论工作。姚志豪 摄

2019年,在距离这间茶餐厅步行5分钟的小区,黄乾宇买了房,安了家。今年,是他在广州辞职创业的第二年。
“创业,不是一件风风火火、说干就干的事,要讲究时机和环境。”黄乾宇在积累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后,才选择走上创业之路。2005年在广州读完大学后,他作为首两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香港大学生,在广西百色贫困地区做志愿服务。那一年里,他亲眼目睹当地孩子为了帮补生计而早早辍学打工。深感无奈的同时,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希望到欠发达地区从事教育行业,用教育来改变一个地方、一代人的命运。

今年春节,黄乾宇留粤过年,只能通过视频见到在香港的两个女儿。姚志豪 摄

今年春节,黄乾宇留粤过年,只能通过视频见到在香港的两个女儿。姚志豪 摄

结束志愿服务后,他辗转在香港、广州、重庆工作,在不同的公司里学习如何构建商业模式和团队管理。2019年,时机到来时,他果断辞掉了在房地产上市公司的高管职位,选择创业。
“国家改革开放40多年,加上‘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在许多福利政策的支持下,我在内地创业得到的机会比想象中多!只要沉得下心,创业路上遍地黄金!”黄乾宇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提升,扶贫工作取得成效,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开始产生新的消费需求。他正是看准了梅州大埔县的教育和住房刚需持续增长,与朋友合伙在梅州市打造了一个以教育产业为主导、宜居住宅为配套的产城融合综合体。短短一年多时间,已有10多家知名教育机构进驻,服务学生1800多名,提供居住单位约500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长周期的项目,接下来几年我希望深耕梅州大埔,引入好的课程,把每一个学生教好,把每一套房子起好,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而作为父亲,黄乾宇也挂念着身在香港的两个孩子。“希望她们能在正面、积极的社会环境中成长,未来会考虑接她们来内地读书。”
“90后”打工人陆嘉聪:
深圳发展空间大 在工作与家庭中寻平衡

“临窗正对的是深圳在建的中心公园,房子的背面是东南方向,在高楼层可以远眺香港的山景。”站在深圳新居的客厅,“90后”香港青年陆嘉聪与来自广州的太太姚琳正带着首次到访的朋友参观。这套约80平方米的温馨三居室,距离深圳皇岗口岸仅约一公里。陆嘉聪和太太姚琳。张迪 摄

陆嘉聪和太太姚琳。张迪 摄

“在这边会遇到挺多像我们这样的夫妻,一方是香港人,另一方是内地人,年龄也和我们差不多,觉得很巧,也很亲切,有一种选择了和差不多背景的人做同一件事情的感觉。”陆嘉聪与姚琳2016年结束了在美国的学业及工作后,回国发展。两人在香港和广州之间,折中挑选了深圳作为落脚点。最初,陆嘉聪因为工作,每天往返于香港和深圳。去年开始,他和太太姚琳一样,在深圳找了一份工作,目前在模具厂任职项目工程师。

下班后,陆嘉聪和太太姚琳与好友一起聚餐。张迪 摄

下班后,陆嘉聪和太太姚琳与好友一起聚餐。张迪 摄#p#分页标题#e#

“刚开始,最难的是要克服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和大部分的香港人一样,陆嘉聪并不擅长说普通话,对内地的职场文化也很陌生。因为怕被笑话,他鲜少与同事们交流。“后来发现,只要多讲、多试,同事们都能听得明白,而且也很愿意帮助我。”香港背景加上海外留学经历,他在职场上也展现了自己的独特优势,轻松应对境外客户。
陆嘉聪还有一个“法宝”,就是玩剧本杀。“我和太太刚来深圳时朋友不多,玩剧本杀涉及很多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沟通,我既能锻炼讲普通话,也能认识很多新朋友,从而拓宽自己的圈子。”周末或放假的时候,陆嘉聪和姚琳就常约朋友一起聚餐、打卡不同的网红餐厅。今年春节,夫妻俩第一次在深圳的新居过年。陆嘉聪准备了香港人过年爱吃的猪脷,寓意大吉大利;姚琳带着丈夫体验了包饺子的乐趣。

今年,陆嘉聪和太太姚琳第一次在深圳新居过年,夫妻俩过年前在家贴春联。张迪 摄

今年,陆嘉聪和太太姚琳第一次在深圳新居过年,夫妻俩过年前在家贴春联。张迪 摄

在深圳的工作、生活渐渐步入正轨,陆嘉聪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工作上我正是要拼搏的时候,深圳这个城市能给予我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希望可以在目前稳定的工作中继续寻求突破;同时也要平衡家庭的关系,会考虑生小孩子,希望他在这边长大、受教育。”
“00后”大学生陆嘉怡:
大胆尝试新事物,感受广州多元文化魅力

“哇,好漂亮!”一下车看到矗立在眼前的石室圣心大教堂,“00后”香港青年陆嘉怡不禁手舞足蹈地发出了惊叹,一边兴奋地摇晃着同学高梓汧的手,一边迫不及待拿出手机拍照。


一来到石室圣心大教堂,陆嘉怡(右)就迫不及待拿出手机拍照。董天健 摄

一来到石室圣心大教堂,陆嘉怡(右)就迫不及待拿出手机拍照。董天健 摄

“上学期大部分时间都专注在学业或社团,比较少离校出来玩。”去年9月,陆嘉怡只身一人从香港来广州,经历了14天的隔离期后,顺利入读暨南大学。“一来我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二来我觉得内地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还不错。”
第一次离开香港,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求学,陆嘉怡略感惶恐。“我记得入学报到那天,我不知道要排哪条队、也不知道该问谁。幸好有个内地同学及时出现,耐心地指导我,教我注册。”
除此之外,她还要适应与香港不一样的语言、文化、住宿习惯等。“学校开设了不同的课程帮我们锻炼普通话;也会在课程设计上兼顾我们的文化特色,方便我们尽快适应课堂。住四人间的宿舍也可以让我和室友们互相照顾。”
很快,陆嘉怡就适应了这边的新生活,对新学校、新同学充满了好奇。“上了大学,就要大胆尝试新事物,去做更多自己以前不敢做的事!”大学里社团众多,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参加。“我以前很怕公开演讲,但我参加了辩论社,希望借此改变自己。”加入社团后,陆嘉怡认识了许多来自内地、澳门、台湾及外国的同学,大家也会经常互相分享不同的地方文化。


陆嘉怡与同学相约去打卡广州的网红景点——石室圣心大教堂。董天健 摄

陆嘉怡与同学相约去打卡广州的网红景点——石室圣心大教堂。董天健 摄

今年寒假,由于疫情,陆嘉怡没有回香港,而是选择了留校过年。她为自己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参加学校专门为留校学生开设的书画班和射艺班,与同学相约去打卡广州的网红景点,在外卖软件上点一份北方咸豆腐花、新疆奶豆腐尝尝鲜……
“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背着背囊去探险的人。我已经做好了所有准备,遇到任何的困难和挑战,只要知道自己不是孤单战斗,就会觉得挺好玩的。”陆嘉怡说,以前在香港生活节奏较快,自己的心思也聚焦在学业上;来到广州后她学会了放慢脚步、享受过程,希望自己在兼顾学业的同时,也能多感受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