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溪快评|社会心理建设为和谐善治赋能增效

今年,长安镇特别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心育空间”,开展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提升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改善心理健康工作,提升群众幸福感。该工作根据不同群体类别策划开展项目活动,共分为“心安长乐”“心安家庭”“心安园丁”“心安家园”四大项目。4月17日,“心安长乐”项目首次活动在长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吸引不同群体的人员踊跃参与,并广受好评。

开展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提升活动,是一件利民惠民的实事。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等造成人们心理健康问题多发,特别是各类心理疾病困扰着各类人群。在物质生活十分丰富的当下,纾解相关群体的心理问题困扰,让全社会的精神生活更加平和、充盈,这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如果心理健康问题解决不好,焦虑、压抑等不良情绪得不到排解,不仅影响个体生活质量,而且少数极端心理问题不断承压,进而带来群体心态乃至社会心态失衡等连锁反应,最终可能会损伤全社会的安全感、幸福感。因此,以心理健康服务为切入口,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是提升百姓福祉的务实之举。

同时,应该指出,通过为全社会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这本身就是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普通人的理解中,“心理健康”“心理医生”等词汇,更多是个体领域问题,不必上升为整体社会问题。因为心理健康问题专业性很强,所以这一领域的供给和需求,主要通过市场化途径推进,心理健康诊所兴起就是一个注脚。即使有公益普惠性心理健康行动,也主要是在校园学生等群体中开展,很少纳入整体社会治理框架。这无疑低估了心理学专业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价值。正如有分析指出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就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是心理学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

换言之,我们需要跳出狭隘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的专业范畴,从更宏观的社会治理角度去认识心理学应用价值,将心理学的专业原则和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到社会治理实践中。社会学注重研究宏观结构性问题,而心理学在专业应用层面累积了丰富经验,两者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可以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此前,心理健康领域的社工对此进行初步探索,将心理学方法运用到社工服务中,不过,因为“单兵作战”所限,心理学社工影响力有限。突破专业边界,强化专业融合,突破部门(机构)藩篱,强化协同共治,此次长安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心育空间”,开展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提升活动,为新的探索拓展很大的可能性。我们期待,此举能开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从而为长安社会和谐善治赋能增效。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