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改工”的横沥新探索

企业迎来增资扩产大好势头,却遇到无新增土地供应,束手无策之时,擎洲光电董事长方静瞄准了老旧工业园改造。借助“工改工”的东风,明年6月,东莞首个智慧零碳工场将“面世”。

作为工业重镇,横沥把“拓空间”工作与镇村工业园改造结合起来通盘考虑,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土地开发强度已超65%,土地瓶颈成为招商的最大制约之一。打破“天花板”的困境,唯有向镇村工业园“要空间”。

以智慧零碳工场为首的“探路先锋”,以及引入国内产业运营巨鳄试水“联东模式”,正为横沥的镇村工业园改造不断蓄力赋能。在已腾出的土地上,一批现代化产业载体加速落地,新兴产业集群在此孕育成长,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的“路线图”愈发清晰。有分析人士认为,市场已经对横沥的投资环境投出了“信任票”,横沥的区域综合价值将逐渐凸显。

■横沥擎洲智慧零碳工场项目施工现场

“要空间”迫在眉睫

横沥位于东莞东北部,优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横沥大力发展工业,镇村工业园兴起,培育了体系完整的模具产业链条,孵化出领益智造、银宝山新等龙头企业,“模具重镇”响彻海内外。

然而,率先发展,也率先面临“天花板”。创造横沥经济辉煌,扮演了制造业摇篮角色的镇村工业园,逐渐成为发展桎梏,不仅挤占了大量空间,还成为“小散乱弱”的代名词。据统计,40多年来,横沥超过65%的土地被高强度开发,远超东莞48%的平均水平。而全镇工业园聚集了过万家中小微型企业,但贡献的工业产值和税收却不尽如人意。

与此对应的是横沥高质量发展亟须满足的空间诉求。如何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成了横沥下一轮大发展的“必答题”。

“‘工改工’是摆在横沥面前的不二选择。”横沥镇委委员王永权认为,横沥土地存量紧缺,镇村工业园区散而乱、容积率低,土地产出效益低,既制约乡村振兴建设,也无法满足优质项目落地,造成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实际上,横沥的现状问题并不是个例。东莞城市更新工作已开展了10年左右,但前期市场对“工改工”的动力不足,镇街推动镇村工业园改造远比想象的艰难,同时也面临着低端产能无法出清,高端产业无法布局甚至“一亩难求”的尴尬。

在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情形又岂能延续?

2019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关于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一改多年聚焦经济领域的做法,将关注点聚焦在拓展与优化城市发展空间(简称“拓空间”),“工改工”亦步入“主战场”。

令人振奋的是,“一号文”发布数月后,横沥举行“拓空间”暨城市更新工作推进会,包括横沥村、隔坑村的城市更新项目,以及擎洲智慧零碳工场等“工改工”优质项目宣告落地。同时也向外界发出强烈的信号:横沥将倾全力开展“拓空间”工作,通过“工改工”打造一批示范项目。

“这样一个向存量要空间、要发展的举动前所未有。”王永权说,横沥加快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成立了拓空间总指挥部,谋定盘活老旧低效工业园区、统筹连片改造主方向,力求实现加快构建完整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

“破与立”之间抉择

6月17日,站在擎洲智慧零碳工场项目的施工现场,执掌擎洲光电13年的方静感到“第二次创业”的兴奋。依托腾出的24亩土地,零碳工场致力于打造成智慧零碳工场创业谷,这让她看到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4年前,方静感到的却是焦虑——擎洲光电要增资扩产,却无地可找,“每天早上一睁眼,想的就是怎样找建设用地。”镇村工业园区改造让她看到了希望,在政策的扶持下成功拿下了一块“工改工”用地。“这好比一场产业转型升级的涅槃之旅。”方静如是说。

据悉,该项目原是横沥第二工业区内部分老旧厂房,容积率从原来的1.3提升到2.5,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35亿元,年产值预计达6亿元, 引入100个光电创新型“科创+文创”项目。

擎洲智慧零碳工场的“前世今生”,正是横沥打响“工改工”攻坚战的缩影,折射出各方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破”与“立”的转型抉择。其背后也反映出东莞以改革创新作为先手棋,不断打破机制藩篱的生动实践。

去年4月,我市出台《关于加快镇村工业园改造提升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提出从2020年起,以低效镇村工业园改造为核心,实施“工改工”三年行动计划,力争三年完成“工改工”拆除整理30000亩,开工建设产业用房2000万平方米以上。

对此,横沥围绕“一廊一带三片区”的空间布局规划,计划今年拆除整备300亩地,并启动一批产城融合城市更新项目及“工改工”项目。其中,横沥村便承担了20亩改造任务。#p#分页标题#e#

驱车进入横沥村第一工业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破旧厂房,工业区门口电线杂乱无章,犹如蜘蛛网。该工业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使用率不高和效益偏低,时间久了,一些老厂房成了危楼。

“不久将来,一座‘高大上’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将拔地而起。”横沥村党委书记邓耀棠说,第一工业区改造已经立项,前期服务商正做整体规划,将建设面积达4.5万平方米的新型厂房,引进智能制造和新兴产业,每年将为村集体创收700余万元。

不难看出,横沥村第一工业区的改造案例与当前横沥“工改工”总体思路高度契合。而在多个会议场合,横沥镇主政者也阐明了未来的发展思路:“横沥以制造业立镇,城市更新要更多地推动‘工改工’,不要过多地改商业、改房地产。”这更坚定了村(社区)加快“工改工”的决心与信心。

王永权补充道,横沥镇政府鼓励各村(社区)充分对接省市“工改工”政策,深化“镇村联动”共享机制,探索连片改造老旧园区物业,着力打造一批大体量、高品质的产业载体。“如此,未来产业布局将更合理,有利于带动模具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为承载现代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探路”改造新模式

除了鼓励企业自主改造、镇村合作开发外,横沥还积极引进市场产业运营主体,不断强化“工改工”前后端联动,着力形成全产业链的合力。这一设想在《意见》中也有章可循。《意见》提及要积极调动更多的市场主体、机构主动加入“工改工”。

常年奋战在城市更新战场的最前线,横沥镇城市更新中心主任关超文也颇有感受:“‘工改工’是一个挑战,存在改造成本过高、各方利益难平衡等困局,这也是村集体改造意愿不强的现实问题。另外,园区建成后运营和效益产出也面临不确定因素。”

在此背景下,横沥谋求运用产业运营主体联动合作推进,将开发、招商、管理“包干”,探索“M1+R2”“M1+R0”等产城融合联动改造模式,进一步提高产业规划标准,力求在解决利益主体复杂、激发产业发展潜力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让群众共享改革红利。

无独有偶,今年4月底,横沥与北京联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双方协定,接下来将在“推进低效镇村工业园‘工改工’和城市更新”“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加快打造发展新动能”“联动招商委托运营”三大方面进行深度合作,联手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基地。

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产业园区运营企业,联东集团已在全国超60座城市投资运营270余个产业园区,引进、服务企业超1.3万家。此次与横沥牵手,更引起了外界的普遍关注。有分析人士认为,从合作意义上解读,代表的是市场对横沥的投资环境投出了一张“信任票”。

“横沥是我们在东莞重点布局的区域之一。”联东集团投资总监王修亭表示,联东集团“联东U谷”产业模式主要目的是集约土地资源,构筑实体经济发展平台。两者强强联手将有利于加快新兴产业集聚,强化对实体经济的培育。

引入“联东模式”,无疑是横沥提速“工改工”的一次新尝试。当前,联东集团积极参与村尾村旧工业区产城融合类更新单元项目改造。该地块拟更新单元范围约427亩,计划总投资60亿元。王修亭介绍,联东集团将推动该单元一类工业用地(M1)规划开发、产业导向,在后期产业园区运营招商、为企服务等提供一站式服务,助力产业集聚和升级,提升横沥区域综合价值。

■横沥村尾村旧工业区产城融合类更新单元效果图

重塑产业新格局

探索一直在持续,改造仍在路上——

镇村工业园改造除承载城市空间载体更新之外,还担负着城市产业更新换代的重任。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认为,“工改工”目标是为了支撑产业升级发展,有序退出落后产能,转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发创新驱动发展内生动力。

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粗放型工业模式,到“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的产城融合新生态,横沥新制造业版图正“浮出水面”。今年的横沥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探索镇村工业园区连片改造,腾挪空间承接龙头企业,积极对接松山湖“三新”产业基地,加快培育新能源、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胡刚表示,“工改工”不光是腾挪发展空间,还将重塑产业新格局,更有效推动各领域迈向新发展。在这样的语境下,横沥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低效用地,引导土地要素向实体经济、先进生产力集聚,支撑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乡村振兴和城市品质提升,为东莞破解低效用地问题蹚出新路。

今年,横沥列出了详细的“计划表”:推进横沥村第一工业区、村头第一工业区、冠彩工业园项目控规调整;推动498亩神山新型产业社区项目和473.25亩莞睿新城“工改工”项目前期服务招标,计划年内拆除神山项目100亩土地;加快实施包括横沥镇新型产业社区、湾区模具智造新城、村尾村旧工业区产城融合类更新单元等三个产城融合类项目的方案编制、不动产核查和意愿征询工作。

未来3至5年,横沥将聚焦产业高级化,突出以科技创新赋能,以拓空间招引优质大项目增能,以重点企业原地倍增扩能,进一步稳固“一柱两翼”产业格局,统筹兼顾产业增容与提效,到2025年,规模以上五金模具产值超200亿元,实现招引超30亿元龙头企业“零的突破”。#p#分页标题#e#

启航“十四五”,在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潮下,以“工改工”为契机,横沥正加快改出新空间,朝着现代产业集聚发展、产城人融合的“湾区活力生态文明小镇”阔步迈进。

文字:袁健斌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