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女孩脑血管意外,罪魁祸首竟是身上多了个“心眼”

19岁的小双(化名)

玩游戏时突发脑血管意外

她这么年轻

怎么会这样呢?

医生检查后发现

她的心脏上莫名其妙多了个“心眼”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年纪轻轻

竟是急性脑血管疾病?!

19岁的女孩小双身体向来都很好,但半个月前,她打着打着游戏突然意识不清,且右侧肢体软弱无力。

家人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情况,差点吓晕了过去,但来不及多想,家人立即把小双送到市松山湖中心医院急诊科。

急诊科医生在进行了初步询问和检查后,考虑小双为急性脑血管意外。医生一边安慰一旁的父母,一边紧急联系神经内科。

转到神经内科,医生给予小双抗血栓治疗后,她慢慢恢复了清醒,脱离了生命危险,右侧肢体也恢复了力气。医生在做了头颅CT、头颅DWI和MRA、颈部血管彩超等一系列检查后,均未发现异常。

追根溯源

揪出“元凶”

这不禁让医生犯起了嘀咕,小双年纪轻轻,既往没有慢性病史,也没有什么不良嗜好,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缺氧发作?神经内科罗成宏主任对小双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发泡实验结果显示小双的心脏存在右向左分流(正常情况下不存在),进一步经食道超声检查,罗成宏主任揪出了“隐蔽的元凶”,原来小双患有心脏卵圆孔未闭。

紧接着,小双被转到心血管内科做进一步治疗。

什么是卵圆孔未闭?

心血管内科二区主任程飞介绍说,卵圆孔是胚胎时期的生理性通道,是其与母亲血液交流以提供发育所需营养和氧气的必要场所,一般在生后第1年内闭合,若大于3岁的幼儿卵圆孔仍不闭合称卵圆孔未闭。卵圆孔未闭是目前成人中最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异常之一。

为什么心脏上的这个“洞”

会引起脑血管意外呢?

程飞指出,卵圆孔未闭意味着左右心之间存在一条异常血流通道,出现右向左分流,会引起血栓栓塞。

正常情况下这个生理性的小裂孔是自然关闭的,一般不引起临床症状,但在特殊情况下,比如咳嗽、用力屏气时,右心房的压力突然增高,就可能导致通道开放,血栓就会随之“乱跑”,比如从右心房沿着血流进入左心房,随后来到左心室,再流向脑部,阻塞脑部血管,最终导致脑梗。除了脑梗,卵圆孔未闭还常导致偏头痛、减压病等疾病。

卵圆孔未闭封堵术

成功封堵“心眼”

“这个没有闭合的‘心眼’,就是导致脑缺血缺氧发作的‘罪魁祸首’。治疗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手术‘补’上它。”程飞说。

“那心脏上的这个‘洞’要怎么‘补’呢?是不是得开胸?疤得有多长啊?”小双一家人忐忑不安……

为了让小双一家人有信心面对手术,程飞耐心地解释道:目前针对卵圆孔未闭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传统手术治疗、药物保守治疗以及介入封堵治疗。介入封堵治疗具备传统手术治疗和药物保守治疗无法比拟的优点:

1.创伤小

仅仅穿刺部位小小伤口,无需缝合。

2.用时短、恢复快

手术过程约半个小时,术后两天可出院,出院后不影响正常工作学习。

3.无需长期用药#p#分页标题#e#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程飞及其团队为小双实施了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术中,通过穿刺小双大腿根部的股静脉,将导丝带着MP导管沿着下腔静脉、右心房、卵圆孔到达左心房,最后成功放入一枚小小的伞状封堵器。整个手术过程安全迅速,仅仅耗时20分钟。

成功为患者放置封堵伞

术后6小时,小双就可以下床活动了。出院后小双在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定期随诊,再没有发作任何类似情况。

卵圆孔未闭一定要治疗吗?

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兰军主任提醒,若卵圆孔未闭未引起症状,则无需治疗,但如果有以下症状,如:不明原因脑卒中、顽固性头痛、神经减压病、斜卧呼吸-直立型低氧血症,冠脉正常的心肌梗死、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应及时去医院就诊,给予必要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