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一石激起千层浪。作为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双减”政策折射出非常强烈的信号——真正减轻孩子负担,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让孩子“五育并举”。目前,东莞也针对“双减”政策的落地开展多项举措,如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减负专题培训、优化作业设计等。但政策托底的同时,还需家庭辅助。昨晚(9月25日),家庭生活要主动适应“双减”要求“爱家慧家——家长成长直播公开课”火爆开讲,吸引了超过25万人次观看。

“不少家长曾经被五花八门的‘家长作业’所困扰?孩子上小学,感觉自己也陪着上了六年小学,是许多家庭的生动写照。”直播中,寮步镇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专职副主任黄慧贤从“家长作业”案例引入,深入剖析“双减”政策实施对父母、孩子家庭生活的利好。
黄慧贤表示,当下,不少家庭普遍存在“接送难”,孩子只能放在校外培训机构,造成“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同时,为了拼成绩,用孩子休息时间开展高强度校外超前学,教育内卷严重。且家庭作业辅导成亲子矛盾诱发点,不利家庭良好关系形成。
诸多不良教育现象,折射出“双减”政策的势在必行。黄慧贤认为,一方面,“双减”落地,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在教学方面,管理会更规范,教学方式更优化;另一方面,“双减”落地,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能减轻学生与家长的负担。“双减”政策还减少了考试次数和对分数的重视,弱化“唯分数论”,促进教育公平化。

东城实验小学杨颖婷副校长则在直播中与广大家长一同探讨“双减”背景下如何安排家庭生活。杨颖婷表示,“双减”为孩子赢得了更多的家庭成员共处时光,父母可以创造更丰富的家庭亲子活动,如运动、劳动、家庭阅读等,在运动的过程中强化记忆力和专注力,在劳动的过程中培养责任感和幸福感,在阅读的过程中增进亲子关系。父母还能给予孩子更多自由支配时间,让孩子去思考、去发呆、去畅想。

“双减”为孩子赢得了更多的家庭成员共处时光,杨颖婷同时提醒,父母也要适时降低因休息时间多而造成的风险。首先,经努力仍完不成家庭书面作业的情况,按家庭睡眠时间管理,按时就寝;其次,要引导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做好监控教育,防止网络沉迷;再次,要关注孩子心理情绪,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动习惯。

热点问答
问:“双减”实施后,个别有经济能力的家庭想邀请上门私教辅导孩子学习,与“双减”想体现的教育公平背道而驰?
黄慧贤:这个担心更多是来自初中和高中的学生家长。“双减”从严监控规范校外学科培训,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教师校外有偿补课行为,直至撤销教师资格。从严整治打击力量之大,违规红线培训机构、校内教师都不敢逾越,一些机构和教师都在转型,“上门私教”现象只会越来越少。“双减”指出要深化高中招生改革,初中和高中的学生考核和录取模式将会有变化。个别家庭学科私教补的是成绩,这会与现时教育改革的方向背道而驰。“双减”时代,拼的是家庭教育,作为父母要与学校多沟通,在合作共育中助力孩子的成长。
杨颖婷:教育需要我们具备长线思维,但很多家长却都是短线思维。家长也要注意这次文件中的一条政策——“深化高中招生改革”,把综合素质摆到突出位置。换句话来说,随着国家政策逐步落地,目前这套只注重学科成绩的培训方式对未来升学的针对性将大大降低。家长可以想想,大家都已经换赛道了,你还在原来的赛道上抢跑,有用吗?
问:“双减”后,孩子成绩下降了怎么办?
黄慧贤:“双减”后,考试成绩的呈现实行等级制,不得考试排名,学生的考试压力降低,家长“唯分数论”带来的的焦虑也会降低。在此,家长朋友首先要随着时代教育形势端正学习观,要更侧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孩子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孩子好学、会学、乐学。
杨颖婷:事实上,如果是靠培训机构的强化培训提高的学习成绩,并非长远之计。自控力和主动性不够的孩子、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孩子、缺乏探索精神的孩子、阅读能力差的孩子更容易掉队。成绩滑坡的背后,滑的是成绩,缺的是方法和习惯。因此,家长科学地教养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问:在家时间长了,自控能力差的孩子,电子产品容易成为亲子矛盾的焦点怎么办?
黄慧贤:在电子产品的监管上,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家长平时可以多让孩子参与家庭的决策并付诸行动,比如家务劳动的分配,又比如让孩子参与“双减”后每天家庭时间的新安排,传统节日的筹备、探访亲朋好友、游玩的行程安排等。在培养家庭责任感的同时,孩子在家许多时间都是高质量的活动时间,电子产品在孩子手上的时间自然会少。其次,要重视家庭成员在电子产品管理上的分工。父母或者祖辈,甚至兄弟姐妹都是家庭电子产品的管理规则的执行者、监督者,温柔地执行角色任务。最后,要提醒父母要做好榜样。父母要有自己健康的兴趣爱好,更要培养与孩子间共同的兴趣,营造更多的亲子快乐时光。要严禁因觉得孩子影响自己,而直接将手机给孩子;严禁因心软而妥协打破电子产品家庭管理规则;严禁在孩子面前机不离手什么都不管不顾。
杨颖婷: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有些办法是用“堵”,有些办法是用“疏”。《不管教的勇气》中提到,孩子之所以沉迷电子产品,一方面通过惹父母着急生气,这种方式来引起注意,另一方面是要为成绩不好找一个理由,所以不要跟孩子说:“你这么聪明只要不玩游戏认真学习,肯定取得好成绩”这样更让孩子活在幻想中。最重要的是,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很大可能是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存在感。其实,无论是“堵”还是“疏”,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点是“关系”二字,记住一点:自律的孩子,不是家长“管〞出来的,而是“尊重”出来的。同时,家长要更加关注孩子心理状态,帮助孩子尽快回归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