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不久前,我市召开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落实中央和全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推动全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地落实。为充分展现各镇街实践成果,剖析典型案例,总结经验做法,本报即日起推出“振兴之道”系列报道,通过深入走访基层一线、对话镇街分管乡村振兴工作主官等形式,探寻乡村振兴发展的“镇街之道”,敬请垂注。

“这些年,隔坑村变化很大。”在“村前塘”周边散步的吴柏根感叹,村道铺上了沥青,原来臭味熏天的明渠改为美观的暗渠,小边角处栽满了鲜花,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谁家有事儿都乐意去帮忙。
众多和吴柏根一样的村民安居乐业的背后,正是横沥基层党组织以党建为引领,推动乡村环境、产业、文化等全面提升的结果。近年来,横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党建促融合发展,基层组织力、社会治理水平、公共服务能力、生态环境质量等跃上新台阶。
乡村焕发新颜,旧楼穿上新衣,产业阔步前行、治理卓有成效……一批特色精品村由此脱颖而出,绽放出新光彩。依托生态、资源等优势,各村(社区)努力实现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的转变,在乡村振兴新赛道继续“加速跑”。如今的横沥正焕发出蓬勃朝气,围绕建设“智造名镇滨水新城”的发展目标,为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贡献横沥力量。

推动环境改善和基层治理双赢
行走在“村前塘”,塘面宽广、水质清澈透底、微风拂过时便会泛起涟漪。岸边,新修的凉亭增添了几许文化韵味,成排的景观树抽出嫩芽。然而,近年来,“村前塘”又黑又臭,两岸被村民占用搭建窝棚、围圈养鸡养鸭、开荒种菜地,周边环境惨不忍睹,周边村民都不敢开窗。“‘村前塘’周边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重要一环,这块硬骨头必须啃下。”隔坑村党委书记吴进芬如是说。
实际上,“村前塘”的整治经验更体现了隔坑村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执政理念。近年来,隔坑村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党建引领,构建多元协同模式,探索出“和谐善治”新路子。2019年,由村党委牵头成立了共治协会,协会人员由监事会成员、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在“村前塘”环境整治中,涉及到旧民房的征收拆除,大部分村民都支持这项工作,但一些村民有看法在所难免。于是,吴荏权领着几名协会成员挨家挨户去做思想工作。他们换位思考聆听村民的难处,用情用理服人,村民渐渐地从抗拒到配合再到支持。30余间共700多平方米的旧民房,只用了一个星期就谈妥。
从破解一个个难题到落实一件件实事,从村民的冷眼相待到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的有序推进,为隔坑村乡村振兴发展积蓄起新动能。近两三年,隔坑村投入超两千万元推进乡村振兴,大刀阔斧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发生惊喜变化。
实施乡村振兴,关键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越来越多的好经验、好做法以适宜的方式“生根发芽”,提升了横沥乡村治理效能。当中,多元力量正扮演着重要角色参与乡村振兴,从“幕后”走向了“台前”。
半仙山村氏宗祠一旁的老街,曾经杂草丛生,各种破烂家具杂物、竹枝被零散地丢弃在路边,是当地有名的“脏乱差”之地。但是,2019年的一场“美颜记”,从此改变了老街“容颜”。10余组亲子家庭开始动手清理杂物,并通过涂鸦、手绘,把丢弃的年花、废旧轮胎、奶粉罐进行二次利用,目之所及都是花花绿绿的植物、色彩鲜艳的涂绘,美丽的“边角花园”雏形初现。

“边角花园”这一由多元力量参与的人居环境提升整治项目,成为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亲身参与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一环,目前已被横沥多个村(社区)借鉴推广,也成为全市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人居环境的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如果说“边角花园”是点缀乡村的“小而精”,那么,“四小园”则是照亮乡村的“大而美”。走在横沥的各个村头小巷,随处可见经改造提升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经改造的“四小园”呈现各有特色、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实现了从“一处美”到“全域美”。如今,横沥已打造“边角花园”70个,“四小园”超115个。
多元融合发展实现“产业美”
“以前,这里没什么休闲的地方,现在,每个角落都有墙绘,成为网红打卡点。”看着人来人往的游客,年过六旬的周大伯脸上写满了幸福。近年来,横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全民参与、全域创建”,让“美丽乡村”带动“美丽经济”,在更高水平上推进美丽幸福和谐乡村建设。“678艺时代”则是在此背景下进行的新探索和尝试。
与其他旧村改造不同,“678艺时代”是一个由集体主导推进、村民深度参与、项目市场运营的新合作模式,并成立了“678艺时代”运营公司,由创始人、村民、公司核心运营团队共同持股。村民不仅是出租方,还是股东,项目盈利后还可分红。新四村党委书记周学伦说:“这样的模式下,大家当成事业来做,确保整个项目的可持续和盈利性。”
“678艺时代”的创立还带动了村民共同创业,许多村民都在这里卖奶茶,也有开店、摆地摊。目前,一期基本开发完毕后,二期打造文创工场,三期计划开发民宿旅游,将打造为集艺术文化、休闲观光、康养服务、创意潮玩商业于一体的时代创意公社主题文创精品示范区。

事实上,旧村活化改造只是横沥探索乡村多元发展的路径之一,要壮大村集体经济,招大商、招好商仍是主要途径。今年的横沥镇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全镇要“一盘棋”谋划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推动集体经济与优质企业共同成长,连片规划升级村级工业集聚区,着力打造一批高品质、大体量的产业载体。
得益于村容村貌的大提升,村尾村的产业建设也是“风生水起”,在去年成功招引银宝山新、怡合达、泰亮照明等7个重大项目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引入一家重点企业“锦宏电机”;9月,华庄电子有限公司“智造工厂”正式投产,预计年产值可达12亿元,进一步助推村尾村形成“环境与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毫无疑问,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也在不断涌现,并提供了多样化和特色化的有益借鉴。如石涌村依托辖区企业稻香集团和特色骑楼街,努力将乡村风貌提升融入“美食旅游”中,打造骑楼美食街,形成独特的“旅游+文化+美食”业态;隔坑村则制定“一三联动,二产提升”的产业发展策略,先后完成了累计16万平方米的厂房回购,后由村集体统筹改造为学校和文创园区,并引进了富士多等优质企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论道
横沥镇委副书记张超:
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五大振兴”新内涵
记者:党建引领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您认为横沥有哪方面的亮点?
张超:就横沥镇而言,镇党委靠前指挥,成立由党委书记挂帅、全体班子参与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建立完善乡村振兴专项组和工作专班制度,搭建起推进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创新推进雏雁计划,持续开展镇村骨干“双挂”锻炼,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农村基层治理效能明显增强。一批重点难点村实现“后队变前队”,基层面貌焕然一新。
记者: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富民兴村。当前,横沥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农村经济发展也到了这个阶段。接下来,贵镇将如何找准“产业兴旺”发展方向?
张超:横沥以打破资源瓶颈为突破口,千方百计提升集体经济效益。盘活低效资源,转变发展观念,引导农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一是壮大集体物业规模,鼓励符合条件的村组积极回购物业,镇村合作推动旧厂房升级改造;二是提升现有物业效益,规范平台交易,提升招引物业质量和收益;三是鼓励发展税收经济,降低税收奖励企业准入门槛,以此鼓励村组积极引进税源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四是提升传统种养收益,提高传统种养的科技含量、现代化水平以及品牌价值;五是扶持农旅融合项目,推动长田甲片区、半仙山隔坑片区等农业资源丰富的村适度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地统筹连片开发经营;六是发展乡村文创产业,鼓励融入乡村品牌形象,开发推广有当地特色的文创产品和土特产,拓宽增收渠道。

记者: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底色。近年来,横沥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百花齐放,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接下来有哪些方面谋划?
张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横沥镇花大力气补齐乡村环境整治的短板,以“绣花”的功夫提升镇容村貌。经过三年努力,17个村居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和“美丽宜居村”标准,提前五年完成全市100%“美丽宜居村”的目标任务,“三河六岸”滨水长廊和连片美丽乡村展现雏形。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横沥镇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全域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继续发挥“斗牛大会”的平台带动,建立竞争性奖补机制,以更高的品质追求推动新一轮乡村建设行动。对此,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围绕建设“智造名镇滨水新城”的目标,实施产业立柱提质、空间拓展攻坚、品质新城建设、村组发展赋能、公共服务提质、党建强基固本等六大行动,为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贡献横沥力量。
具体而言,以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为主抓手,为全面提升“五大振兴”注入新内涵。提档升级基础设施,主动对接配套重大产业项目促进产业兴旺。挖掘乡村文化融入促进乡风文明,让优美的农村人居环境成为促进乡村全面发展的载体。管控提升乡村风貌,推进“五美”专项行动,建设一批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实施“四十百千”环境提升工程,建设一批“四小园”,完成隔坑、半仙山、村尾、新四等四个特色精品村创建,以点带面、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打造宜居宜游美丽横沥,努力绘就更加壮美的乡村振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