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味道!秋风起,吃中堂腊味

中堂腊味为中堂传统美食的代表。秋风乍起之时,一煲香味四溢的腊味煲仔饭,是中堂人心中“家乡味道”“水乡味道”。

“秋风起,吃腊味”不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经过岁月腌制而成的味道,一种传统的情怀、纯粹的乡愁。据《中堂镇志》记载,中堂地区的制作腊味,自古有之,主要的品种有腊肠、腊鸭、腊肉,此外还有腊鸡、腊猪头皮、腊鸭脚包、腊鸭肝索、腊鱼干等。

在上世纪80年代前,中堂的腊味主要靠日晒风干,故只有深秋和冬季才有腊味供应。每至秋冬,中堂的腊味甘香从街头飘至巷尾,腊味铺前人头攒动。

上世纪50年代,中堂“祥记腊味”的创始人用木箱打包腊肠出口南洋,远至新加坡等国家,在艰苦岁月中以为谋生。上世纪570年代末期,祥叔从父辈手中接过腊味制作技艺,从此与腊味结下一生之缘,并由此创立了“祥记腊味”的品牌。“祥记腊味”历经三代传承,成为中堂一家传统的老字号。

祥叔已经做了40多年腊味,是位资深的腊味师傅。他说,肉的品质决定一切,在肉绝对新鲜的前提下,肥肉还要保证没皮没筋,瘦肉要保证没骨没筋。腊味制作工顺繁杂,切好几十斤的猪肉往往花费几个小时,接着要用秘方腌制,灌肠,绑成腊肠后,还要扎孔、烘干、晾晒等……

为了保证选材的新鲜,祥叔经常凌晨开始工作,采购新鲜上等材料,用秘方制作腊味,就这样一直坚持下来。即使在机械化生产普及的今天,“祥记腊味”主要工序仍然坚持传统的制作手法,比如用手工调制味料,天然生晒等。

秋风起、阳光下,在他的晒场里,一条条腊肉、腊肠慢悠悠地吸纳着“天地灵气”,在阳光下发酵醇化,肥肉和瘦肉互相渗透,生物酶与蛋白质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锁住鲜味,慢慢变得扎实又“耐人寻味”。

这种工匠精神,让“祥记腊味”不但色香上佳,而且吃起来更有一种独特的自然风味。

中堂腊味符合岭南人的口味,风味更香醇浓郁,口感更爽脆。也正是这样味道,让中堂腊味成为了不少水乡人,甚至外地人记忆深处的味道,连回来探亲的香港乡梓也要买中堂腊味回去一解乡愁。

在中堂,有一批像祥叔这样的资深腊味制作师傅,他们坚守传统的同时,又注重创新,更有技艺的传承,让中堂腊味在岁月的沉淀中不断“发酵”和升华。

中堂腊味更包含了对故乡、亲情、勤俭、坚忍的情感和信念,这种文化和情怀浓缩在一块块腊味中,一口吃下去,品尝的是浓浓的乡情,更有岁月的温馨。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