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东坑镇文联编,曾海津、杨星丽撰著的《鹤州烟霞——东坑历代诗文辑注》正式出版发行,旨在深入挖掘东坑文化内涵,开拓创新,传承东坑文脉。

本书为东坑自宋朝至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文学作品以及古文献总集,所收录文字原散落于各朝县志、文集、族谱和家谱中,文体涉及诗词文赋联等。本次辑录,作了重新断句、校勘,并详加注释,考典源流,注中有赏,赏中含评,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地域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对于此书,多为知名学者和专家进行了点评和推介。
东坑籍学者、古代文论研究专家、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逸津认为,曾海津和杨星丽这两位青年文史工作者,辑录东坑历代诗文作品汇编成集,搜罗广泛,注释精详,充分反映了南粤古镇东坑的历史文化现象,挖掘了隐藏于文明发展中的深厚底蕴,展现了本镇历代乡贤文士的精神风貌,是一部传播古代文学和文史知识,熔思想性、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炉的好读物、好教材。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论研究专家、博士生导师孙蓉蓉认为,此书通过对东坑历代诗文的辑注,有助于我们对当地历代文化名人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地方文学史的书写和建构,以及地方文化的传承与革新。东坑历代名人在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道德涵养和人格情操等将激励后人垂范,他们的文学艺术修养和审美生活范式将滋养今人的心灵世界和提升文化品位。
中国作协会员、广东省作协主席团成员、原东莞市作协主席詹谷丰引经据典地说:“‘岭海人才最盛之处,前代首称曲江,在今世则无逾东莞者,盖入皇朝以来逾百年,于兹岭海人才列官中朝长贰台省者,无几何人,而东莞一邑独居其多,君子推原所自,咸归学校育才之效焉!’出自明代学者邱濬《东莞儒学记》中的断言,曾是东莞文化繁盛人才辈出的真实描述。作为东莞文化版图重要组成部分的东坑,亦当得起人才之地,文化之乡的赞誉。《鹤州烟霞一一东坑历代诗文辑注》,是曾海津、杨星丽两位辑注者多年搜集研究的心血集成。关注地域文化,是热爱乡土、回望历史的朴素情感和学术关怀,只有将情感投注于脚下的土地,才会在陈腐的故纸中收获研究的成果。”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古文献学者杨洪升博士认为,本书洋洋三十余万言,体例完备,编纂秩然有序,征文考献合乎规矩法度,碎文琐语亦皆详为考据释注,为文覃思精微,辞约旨丰,东坑先贤精神毕见焉。“作者意欲理东坑之文脉,以见东坑精神气韵之来历;发古镇往世之沧桑,而接续先贤生生不息之精神。”杨洪升博士说。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付新营博士读后这样写道:“岭南文脉,孳乳不绝,多赖历代文士的热忱护育,即便一个小镇,文章征献亦绵绵不绝。曾海津先生与杨星丽女史的《东坑历代诗文辑注》能蒐集东坑一镇古代五十余家作品,用力甚巨。”同时,他认为,“作为新时代的文献整理,注者非常注意疏通文意,作品注释更是本书的亮点。在快读盛行的今天,让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没有障碍地了解先贤,感知乡情,曾、杨二位注者倾注了极大功夫,一些容易误读的名词典故,不惜花费数百言,引经据典,详为说明。今时之地方文献整理,此书足可以为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