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按照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的要求和部署,万江街道推进城管片长制建设,8名城管“片长”应运而生。万江街道结合实际,选址在社区、新型社区、垃圾中转站、居住小区和村民小组“五大阵地”,通过“街道投资建设”“街道社区共建”和“社区自建”三种模式推进城市服务驿站、城管社区工作站“两站”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3个城市服务驿站、30个社区城管工作站,30个“美丽乡村大家谈”讲堂。万江此举,受到近日前来调研的省住建厅调研组的“点赞”。
城管进一线,服务“面对面”,依托城市服务驿站和城管工作站的建设,将城管服务植根到基层,锻造用心、有心、匠心“三个心”助推城管片长制工作落实,将城市精细化管理责任落实到“最后一米”“最后一人”。来自大汾社区的吴建雄是8名城管片长之一,也是“三个心”中“有心人”的代表,他说,“片长制”这种新模式进一步拉近了城管工作和社区居民之间的距离,使城管工作更接地气、更有人气。
据悉,万江城管分局将辖区30个社区划分为8个片区、8名城管片长,每个社区都有一名驻点社区的街道城管分局联系员,及时与社区进行“一对一”跟踪服务。
合格片长须是“用心”全能选手

万江街道大汾社区城管片长吴建雄
37岁的吴建雄是一名有着11年城管工作经验的“老城管”,每天都会在自己包干负责的四个社区里穿街走巷,不少商户、小贩都和他成了无话不说的老朋友。见到他巡查,总会亲切地叫上一声“雄哥”。
今年8月份担任城管片长之前,吴建雄在万江城管分局也是从事执法工作。角色转换后,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工作量直线上升,他以前只要做好城市“六乱”监管执法就行了,现在除了整治“六乱”,片长和助理每天都要深入内街小巷,全覆盖、无死角开展巡查工作,包括在片区内巡查市容市貌、派发城管宣传资料、督促商铺做好“门前三包”等,面对面与群众交流,倾听群众诉求,全力解决群众在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

与以往的执法工作相比,吴建雄认为,片长制不仅将执法从被动变为了主动,还对执法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片长,就必须成为“用心”的全能选手,“因为,很多矛盾纠纷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需要长期沟通。”吴建雄说,换位思考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例如,在一次“拆违”行动中,女事主极力阻挠执法,为了避免矛盾激化,吴建雄一边联系物业通知女事主的家属回来,一边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劝导当事人。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沟通,女事主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最终配合执法人员完成了拆除。
片长制把执法被动变主动

图为刘畅盈(左一)为市民宣传讲解
除了执法技巧,做个“有心人”,也是一名合格片长的必备素养。作为“三个心”中“用心人”的代表刘畅盈,是万江街道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园林环卫组组长,同时担任坝头、坝新、胜利3个社区的城管片长。他说,坐在办公室是发现不了问题的,一定要多到社区行走巡查,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多思考和发现城市管理中的问题与不足,社区人居环境才会逐步改善。
说到做到。刘畅盈每天都是一大早先回到办公室处理工作,争取多挤出点时间去辖区巡查,并且经常利用周末的时间到社区、小区督导垃圾分类等工作,“城市管理要精细化,就得使出‘绣花’的功夫。”

图为尹志彬(左一)与拔蛟窝社区工作人员讨论工作
尹志彬担任拔蛟窝社区的城管片长,是“三个心”中“匠心人”的代表。在拔蛟窝社区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特色精品示范村建设过程中,街道提出了“探水”“探花”“探书香”的改造理念,尹志彬积极参与其中,对社区群众进行宣传走访,随着环境改造的逐步提升,部分社区群众从以前对升级改造不理解不支持变为赞许和支持。社区群众态度的转变,城管片长“匠心”发挥了突出作用。
拔蛟窝社区品质提升

提升前

提升后

提升前

提升后

提升前

提升后
编号“WJ 0015”的城管社区工作站——万江街道大汾社区站,就设在大汾农贸市场斜对面。吴建雄说,城管片长以城管社区工作站为依托,可以“一站式”收集解决群众身边的城市管理领域问题,将城管服务植根到社区,切实打通“最后一米”。

据了解,万江街道结合实际,选址在社区、新型社区、垃圾中转站、居住小区和村民小组“五大阵地”,通过“街道投资建设”“街道社区共建”和“社区自建”三种模式推进城市服务驿站、城管社区工作站“两站”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3个城市服务驿站、30个社区城管工作站。
据万江城管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分局要求辖内30个社区全面设置城管工作站,由街道城管分局划分8个片区,8名城管片长分片挂点对社区督导。参照市的相关要求,配备城管片长办公区域、便民服务区域、办公室和调解室;条件有限的社区,可结合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建设,新城、坝新、万新社区还可以和小区物业联动,把工作站建在小区里面。



“小驿站”传递城市“大文明”。在面积约50平方米的大汾社区站,办公区域内摆放了各类城管宣传单张和小册子,便民服务区则设置了休闲座椅、饮水机、微波炉、空调等设备及各类书籍、报纸。吴建雄表示,城市驿站和城管工作站是集城市管理、服务咨询、普法宣传、休憩喝水、党建阵地、志愿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为户外工作的环卫工人、城管人员提供休息场所外,还能推动城市管理服务向社区和街面延伸,让城市管理服务贴近群众。
该社区的环卫工人表示:“这里提供饮水、手机充电,还有空调、微波炉,很人性化。我们以前工作累了,只能坐在马路边上休息,遇到雷雨天气就很麻烦,现在有了城管工作站,就不用再担心了。”
“我们之所以会把城管工作站设在路边,设在农贸市场对面,除了便民外,还有一个最大原因就是为了让群众反映问题更方便。”吴建雄解释说,农贸市场是群众生活的集中点,往往占道经营等现象就发生在这周边,一旦接到投诉,城管队员就可以迅速赶到现场。
借助片长增强基层执法力量
百姓之事无小事,民生福祉最关情。出任城管片长以来,吴建雄和刘畅盈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更好的解决百姓身边的小事”。吴建雄总结出来的经验是要善于向村委会“借力”,得到村干部的配合,让基层力量主动参与到城市管理工作中来。


“大汾社区站离大汾社区居委会只有50米,可以说我们是在同一个地方办公。”吴建雄说,日常的巡查检查是片区管理工作的重头,包括违建、环卫、市容市貌、市政、燃气等方方面面,他们在巡查中发现了问题,会及时联系村干部,一同协商解决办法。“遇到有居民在家门口乱堆乱放,我们城管部门如果强行去处理,效果肯定不好。但让村干部一起来参与调解,大家乡里乡亲的,思想工作就比较容易做通,增加调解的成功率。”
城管片长开展工作,离不开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支持帮助,而居委会也同样希望借助城管片长增强基层执法力量,快速处理涉及城管领域的各种投诉。据大汾社区党委委员何荫棠介绍,该社区现有3600多户籍人口、8000多流动人口,但此前负责城管工作的社区工作人员只有十几个,又没有执法权,管理压力很大,“那时候,接到对流动商贩乱摆卖的投诉,我们只能现场劝说。对方执意不肯离开的话,就得先把投诉转到城管分局,再由分局的执法人员前来处理,而现在可以直接向片长或片长助理求助,处置效率就大大提升。”
城管片长制畅通了城管服务基层的渠道,同时也推动了为民服务与社区治理同频共振、互融互促。何荫棠坦言:“社区有了片长之后,基层可以依法行政,占道经营基本消失,乱堆乱放现象也减少了七、八成。不仅社区居民生活环境大有改观,商户们也觉得经营环境更加有序。”
万江城管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万江街道将立足“水韵都市,品质万江”的战略目标,完善城管片长制,拓宽拓展城市驿站和城管工作站的服务功能,根植城管“锈匠”情怀,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能力、服务群众水平,提升群众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