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寻美莞乡”2021东莞乡村振兴媒体行观察团走进石排、横沥和东坑、万江、道滘、麻涌,感受“制造名城”背后的乡愁,探索东莞乡村振兴的奥秘。
石排下沙 红色村庄焕发新活力

媒体观察团一行首先来到了石排镇下沙村。这里是石排镇唯一的革命老区,全村总面积约2.22平方公里,下辖下沙、上沙、杨屋、刘屋4条自然村。“下沙红色印象”的村标,搭配古风设计的围墙,与身后的公园绿化配景协调,乡忆街上绿树成荫,旁边的“廉洁鱼塘”清澈见底,在另一侧由古建筑改造而成的村史馆中,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下沙村的历史和发展变迁。

曾经的老旧村焕发新活力,离不开下沙村“两委”干部的统筹引领。2019年,下沙村成功入选东莞市特色精品示范村创建名单,在经过广泛调研和征求群众意见后,最后确立了以“红色印象”为核心的建设主体思路,下沙村“两委”干部充分结合下沙村原有的池塘、宗祠、旧村落,围绕“红色景观、红色基因、红色引领”三个重点打造了村口景观、廉洁池塘、乡忆街、红巷、村史馆等景点,通过墙绘、文化墙、景观小品等方式,展现下沙村的历史与红色文化。

七十多年前,东江纵队第三大队曾在村中的维高公祠宿营十多次,几棵大榕树成为他们躲避日军视线的天然庇护。“我们其实并不知道当年他们的宿营地具体的遗址在哪里,因为他们实在是藏得太隐秘了。走在红巷中,讲解员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七十多年后,下沙村通过墙绘和还原室内装修等形式,将东江纵队宿营地展现出来,走在石板路上,仿佛置身时空隧道,可以对话当年的峥嵘岁月。
横沥山厦:“彩虹村”里种下“田园梦”

随后,观察团来到东莞首批特色精品示范村——横沥镇山厦村。走进山厦公园,映入眼帘的是如彩虹般绚丽的屋舍,经过立面彩绘的老旧房屋又重新焕发了蓬勃的朝气。红、黄、蓝、绿、橙……多种颜色相互交融,宛如美丽的彩虹。

“经过立面改造后很多人说我们是‘彩虹村’。”山厦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山厦公园周边升级改造项目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点工作之一,经过统一规划,新增山厦公园立面彩绘工程项目,投入83.7万元对公园周边的旧房屋及建筑物进行立面彩绘,打造整洁亮丽、富有特色的建筑物外立面,不仅打破乡村沉闷的色调,还营造出公园周边色彩鲜亮的环境,不少市民纷纷前来游玩、拍照。

走在山厦公园旁的小道上,山厦芋、辣椒、甘蔗、茄子……瓜果蔬菜争奇斗艳。据介绍,山厦村将村中面积约2500平方米的闲置用地,开辟改造成“菜园公园“,无偿提供给村民种菜,并在种植品种和管护方面对村民进行合理引导和规范,致力打造包含“山厦香芋”和农耕文化特色,集观光、娱乐、休闲、科普、体验为一体的农耕体验园。

“将闲置土地改造成菜园,分给村民种菜,既提高土地利用率,又提升村民获得感。”山厦村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我们这里最出名的是‘山厦香芋’,在菜园里,老一辈的村民可以重温年轻时的农耕记忆,小朋友们可以亲身体验农活,公园里的菜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群众乐园’。”
东坑井美:古村讲“古”

乘着东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发展的“东风”,一幅以“井”文化为主题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东坑镇井美村徐徐展开。

井美村于明朝洪武年间立村,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虽然身处东坑镇中心,但与想象中繁华热闹的现代都市不同,井美村处处散发着“井”文化的气息。地方不大,却藏有不少重要历史建筑,文昌阁、沙井头......来头都不小。漫步在村中,从一座座历史文物中感受岁月的洗礼,而井美村也正是从这些古建筑中挖掘故事,传承好属于自己特色的古村“井”文化。

在井美村的一个公园中,一把金色的“荔枝”吸引了观察团的目光。原来这是该村挖掘“献荔枝给毛主席”的红色故事,结合“红色基因”与“荔香文化”打造的红荔公园。“借着建设契机,让会堂、大井、沙井头保护得更好,让年轻一辈见证学习了‘献荔枝给毛主席’的历史故事,也让‘古榕’树头保留了昔日的记忆。”井美村相关负责人向观察团介绍道:“下一步,我们希望将井美村打造成为集古村保育、文脉传承、党建学习、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岭南‘井文化’与田园生态文化名村。”
万江拔蛟窝:农业与特色产业齐飞 沉浸式感受乡村宜居宜业氛围

行走在万江拔蛟窝社区的街道上,大树洒下一片阴凉,池塘映照碧蓝天色、齐整建筑尽收眼底。观察团来到农房巷道时,被宽敞的活动空间,齐备的公共设施吸引。拔蛟窝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在民房建设上,社区一方面坚持从整体环境考虑,预留足够宽敞的活动场所。另一方面,严格执行建房申报审批制度,控制建筑层数、高度、跳出空间,严禁违建占建行为。

据介绍,万江街道拔蛟窝社区辖区面积1.3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248人,外来人口5000多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拔蛟窝村内荔枝林遍布。岁月流逝,村内仍保留有数棵老荔枝树。为了唤起村民共同记忆,近年来社区在闲置地上新种起品种优良的荔枝树,这便是荔枝公园的由来。

在拔蛟窝社区文化公园,陈氏大宗祠、元信陈公祠古朴幽静,文化长廊、篮球场、健身路径等活动场所设施完善。拔蛟窝社区文化公园给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城市更新会客中心则为一线执法、环卫工作、送气工作者等人员提供了休憩场所。在这个主体建筑占地面积540平方米的空间里,“万江城市服务驿站01”、玉兰女子服务中队营房分布其间。走进展示中心,现代简约的装修风格下,休息桌椅、饮水机、雨伞、应急物品、微波炉和书刊读物一览无余。“想群众所想,我们希望借驿站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城市更新会客中心工作人员说。
道滘镇大岭丫村:多彩生活,产业添活力

在大岭丫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一排红色灯柱高高立起,灰色屋檐淡雅素净,玻璃窗通透明亮。图书室、警务室、人大代表联络站、老年人活动室和曲艺室……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室应有尽有。

徜徉村落中,碧水长流,河岸修葺一新,彰显着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氛围。在水岸枫林景观带,集水岸观光、健身、娱乐、垂钓于一体的水岸枫林就势而建,南瓜长廊、黄花梨树林、河道两岸秋色宜人,移步皆成景。据介绍,大岭丫村投入1100万元,启动水岸枫林景观提升项目,该项目升级改造了1000米中心路、700米细氹村面河岸,修葺翻新了5个仿古式廊架,绿化美化了新丫路旁三角地。

走进细氹横水基艺术公园,书香扑面。在一氹书院,大岭丫村的独特文化生态和水乡特色历史文化得以交汇。据介绍,书院展览面积300平方米,馆内图书约为3800册,设有电子借阅机、阅读机,与东莞市联网实行全自助式借阅,并由专人管理。

在大岭丫村,水乡风情、田园风光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结合而成的“大岭丫村花茶湾文旅项目”,则汇集了花茶农业示范园、星空露营、水乡文化展览馆等特色业态。据介绍,该项目规划范围约5000亩,核心规划面积约1200亩,将打造成为珠三角区域近郊游、研学游、亲子游的文化创意产业全域旅游示范基地。
麻涌镇麻一村:文化振兴,文明谱新风
雕刻精致,麻一村牌坊大气恢宏,现已成为麻涌镇麻一村地标性建筑。最后一站,观察团前往麻涌镇麻一村参观调研。麻一村位于东莞市麻涌镇西部,立村于宋,又名古梅乡,总面积3.96平方千米,村落毗邻麻涌河,水资源丰富,村文化底蕴深厚,这里诞生了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莫伯治,近代著名藏书家“五十万卷藏书楼主”莫伯骥等名家。

来到村落,远处树木连点成片,眼前村民房屋整洁有序,河岸边凉亭立柱青砖、花岗岩贴面,金属仿木材质作栏杆……一河两岸景观展现的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累累硕果。据介绍,镇村先后投入约3000万元对村内一河两岸进行升级改造,并新建文化广场、表演舞台、渔歌晚唱景点、柏基凉棚等基础设施。
在水环境方面,对麻一涌实施原位生态修复,修复后河段基本已消除黑臭。除了对一河两岸进行升级改造,该村还通过建设村史馆、文化广场、表演舞台等等基础设施,提升村庄景观,为村民营造舒适、整洁、亲切的生活空间。
《农民日报》记者宋伊然表示,此次活动收获颇丰,比如横沥山厦村的小菜园、东坑井美村优美的人居环境以及村民自觉保护古井的故事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东莞坚持全域项目化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记者从活动中了解到,近年来东莞坚持全域项目化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吸引高端企业、项目、人才争相落户乡村,既展现了美丽的“面子”,也做实了产业的“里子”。
在产村融合方面,东莞大力推动镇村工业园区改造,深入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程,积极创建国家荔枝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等新兴业态,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广东省前列。
(记者 叶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