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东莞市道德模范钟雅哲:千里送光明 不悔扶贫路

■钟雅哲 受访者供图

从繁华的东莞,到1400多公里外的国家深度贫困县,钟雅哲没有退缩;三年时间里,她带着一份初心,始终站在对口帮扶的最前线,急当地之所急,解当地之所忧,从“输血”到“造血”帮助当地打造起了一大批拔穷根、稳民生的优质项目。

三年扶贫路,鲁甸县变了,钟雅哲也变了。但是,华发丛生的她却从不后悔,她说:“亲眼看着当地一个个扶贫项目落地,老百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千里送光明

一间诊室,两个医生,除了开眼药水其他眼疾难以治疗,这是2018年鲁甸县人民医院眼科的状况。如今,鲁甸·东莞眼视光诊疗中心已经成为白内障患者慕名求医的地方,上千名患者在这里扫除眼前阴霾。

这是钟雅哲上任第二周开始筹划的项目,也是她成功引进的第一个帮扶项目。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初来乍到,几乎每件小事都需要钟雅哲亲自沟通。

“来之前知道是高原,紫外线强,真正到了这边才发现,白天外出时眼睛经常睁不开,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我带上了防紫外线的眼镜。”钟雅哲说。

在这个过程中,敏感的钟雅哲很快就意识到,当地人长期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生活的当地人究竟受到了多大的影响。带着这样的思考,钟雅哲发出了她到鲁甸后的第一份邀请函,将东莞光明眼科医院院长于强请到了鲁甸,和专业团队一同在鲁甸开展调研。

趁着于强在鲁甸考察的机会,钟雅哲趁热打铁,迅速联络鲁甸县主要领导一同进行研讨,最终敲定成立了“鲁甸·东莞眼视光诊疗中心”帮扶协议,计划通过与东莞医疗力量的协作,带动当地眼科的建设和发展。

然而,设备资金的缺乏使整个项目陷入僵局。与东莞光明眼科医院院长商量、发动所在东莞单位的力量、鼓励企业加入捐赠……一番“折腾”后,设备终于有了着落,可又一个问题接踵而来——使用设备的人从何而来?

最初,东莞当地选派医生轮流前往当地治疗,随后人才培养也成为医疗帮扶鲁甸的重要内容。通过在当地12个乡镇的筛选,2名鲁甸医生和6名护士前往东莞跟岗培训,当地年轻医生王黎如今已经可以独立操作高难度的白内障手术,一支当地医疗技术人才队伍逐步形成。皮肤科、妇幼专科、胸痛中心等一个个民生项目不断落地,填补了多个当地空白,搭建起一条健康脱贫的帮扶之路。

扶贫前线淬初心

“造血式”帮扶助力当地医疗建设只是钟雅哲三年扶贫路上众多站点中的一个,借鉴东莞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挖掘当地农村潜力同样是她难以忘怀的一段扶贫经历。

到鲁甸的第一年,一场针对当地村干部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培训在当时的东莞市农业局帮助下如火如荼展开。不久,苹果、蓝莓、山药等当地农产品产业在“集体经济+本地产业+扶贫车间”模式作用下迅速发展。

该模式通过注入东西部协作资金649.6万元,帮助当地贫困村建设生态观光园、保鲜冷库、鹌鹑圈、农产品处理车间等设施,以出租厂房等资产收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稳定发展的产业也开始吸纳更多当地贫困群众就近务工。

产业得到发展、村民有了岗位、收入不断提高。在新模式的刺激下,三年时间里,帮扶的27个村集体经济项目全面展开,走出了一条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2018—2021年,钟雅哲共推动投入东西部分协作财政帮扶资金1.5205亿元,共实施项目46个;投入携手奔小康资金1005万元;引进企业19家,累计投资3.533亿元,带动贫困人口就业近1.8万人;推动鲁甸县与东莞签订就业协作协议,每年提供就业岗位21000个,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就业10174人,疫情期间协助输出劳动力5.23万人。

三年扶贫路,鲁甸县变了,钟雅哲也变了。但是,华发丛生的她却从不后悔,她说:“亲眼看着当地一个个扶贫项目落地,老百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