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我行将老去之前/回到曾经哺育我的母亲的身旁/我想让母亲——还有武陵山区的人们/知道外面的风外面的雨/知道风雨中涅槃的武陵”这是桥头中学教师诸葛斌在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支教时写下的诗句。
家乡在鄂西的诸葛斌老师把自己称为“武陵山区的儿子”,多年前走出大山,来到东莞的他,在桥头与玉屏开展东西部交流协作的第一年,自愿回到了同属武陵山区的黔东支教。他想让山里的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他希望他留下的东西,能让孩子终身受益。

▲诸葛斌老师的支教日常
对支教学校情况进行分析把脉
今年8月,诸葛斌老师正式到黔东民族寄宿制中学(以下简称“黔东民中”)报道。校园里,教学楼和宿舍参差不齐地散布在山坡上,可以明显地看出后期扩建的痕迹。沪昆高速公路从山下的运动场边横空而过,曾是玉屏教育骄傲的黔东民中,仿佛在喧嚣的车流中渴望着再次崛起。
黔东民中主要面向村镇招生,学生素质和习惯相对面向城区小学招生的中学还是有差距。诸葛斌老师负责带的七(10)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班里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记忆力基本没有得到开发,基础也十分薄弱,就算只是简单的文学常识、词语听写,也有三分之二的孩子过不了关。
“于是,我要花大量的时间指导这些孩子,告诉他们哪些内容是重点,怎么记才记得牢,还要花大量时间督促他们,直到他们通过学校开展的基础知识过关检测。”诸葛斌在支教手记中写道。
除了能预想到的学生素质的差距,在黔东民中崛起的路上,还有一系列问题,比如教师队伍的青黄不接,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教学几十年,在所难免出现倦怠心理,而小部分刚上岗的年轻老师虽然有干劲,但经验又不足,还有部分校领导教育观念守旧,想依靠从上而下的单一压力来提升学习成绩,而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诸葛斌老师正进行“翻转课堂”主题讲座,引导当地教师改变教学理念
让山里孩子拥有终身学习的动力和能力
诸葛斌老师相信,当一个孩子的内驱力、学习力被唤醒,这个孩子就有了终身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就有机会突破现状,追求更为圆满的人生。
准确地对学校情况进行分析把脉,是为了更好地帮助黔东民中提升教育水平。准确地判断学生的需求,是为了更好地影响一批孩子。基于学校的需求,诸葛斌老师决定把东莞的教学模式带到玉屏。在奔赴玉屏之前,诸葛斌就开始准备在教师培训中向黔东民中的老师介绍“翻转课堂教学案”。“翻转课堂”是基于乡镇学校教学面临的困境,比如学科教师年龄结构失衡、教学水平良莠不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师备课负担较重而产生的,符合当前学校面临的情况。
诸葛斌老师认为,“翻转课堂”注重教学理念的改变,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对学生自主学习力的培养。与老师讲,学生听记,然后做作业的传统课堂不同,“翻转课堂”是通过学生预学——课前检学——小组探究——班级探究——拓展训练,让知识内化贯穿全过程,让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吸收知识,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唤醒学生学习内驱力,这是他留给山里孩子,让他们终身受益的礼物
教育孩子,东莞教师从来不缺“法宝”
大到转变山区教师的“教学理念”,小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一天天落实,诸葛斌老师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务实、勤奋地开始他的支教日子。
基础差,就从最基础的开始教起。
“第一,每次上课,我都提前到课室,提醒孩子们摆好桌凳,捡拾地上的垃圾。其次,我让孩子们养成上课预备铃响之前,就摆好上课所需的课本、笔记本、听写本、工具书和笔的习惯,方便随用随取。第三,就是让孩子们养成背诵过关的习惯,逐步开发孩子们的记忆力。第四,让孩子们养成记笔记和批注的习惯,培养孩子们的注意力。”诸葛斌说。
对于孩子,东莞教师从来不缺“法宝”。当这些基本的习惯差不多养成,诸葛斌趁热打铁,下了一剂“猛药”来调动课堂的积极性。他把全班51个学生分成12组,让优秀的学生帮助其他学生,并在小组之间形成相互竞争,赢取奖励。
比如,在课上积极回答问题,或小组全员完成背诵任务就可以获得加分,如果组内成员被点名批评则要扣分,每月统计一次,分数最高的小组由老师奖励,第2-6名由第8-12名奖励,第7名不奖不罚。
这种小组合作竞争的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早读、晚修之前,大家都在组长那里背书、听写,当其他班还在打闹的时候,七(10)班的课室已经传来了朗朗读书声。
更让人欣喜的是,学生们的成绩也获得了提升,相较于“一团糟”的入学摸底测试,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也大大缩小了与优秀班级的分数差距。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去学,这是诸葛斌一直秉持的教育理念,他也相信,好的习惯就如种子一般,只要撒下,就能自己生根发芽,成长为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