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半年,病毒又一次在东莞撕开了一个口子。2021年12月13日下午4时许,大朗镇发现两例本土确诊病例,东莞再次拉响疫情防控的警报。疫情就是命令,200多名流调人员迅速集结,为了守护这座曾经与新冠病毒正面交锋的城市,再次与病毒展开争分夺秒的赛跑。

200多名流调队员迅速集结大朗
2021年12月13日下午4时,疫情警报突然响起。此时,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所四级主任科员杨盛刚刚参加完每月党日活动,来不及多想,他立即通知队员按照应急方案第一时间集合,并去仓库领取流调装备和防疫物资。
不到半小时,杨盛和其他5名队员整装出发了,下午5:10到达大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是第一支到达大朗的市级流调队伍,到晚上6时,大朗已聚集市镇两级多支流调队。临时指挥办公场所内,人头攒动,每一个人都精神紧绷,但士气高昂,做好了迎战病毒的准备。
实际上,在杨盛接到紧急电话的时候,“12.13”疫情流调指挥中心已经成立,全市的指挥调度工作快速有序展开。
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杀虫所所长黄振宇兼任流调队大队长。他告诉记者,2021年12月13日下午,接到警报后东莞立即启动应急响应,从各镇街(园区)抽调100多名骨干流调人员火速赶赴大朗,第二天省卫健委从其他地市抽调的139名增援东莞流调工作的流调人员也迅速抵达,“流调队员最多的时候有200多人”。

确保每条线索都有队员一跟到底
2021年12月13日下午,由市疾控中心精锐流调队员组成的突击小分队,首先对确诊的两个病例(即确诊病例1和病例2)开展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根据可能传播的线索派出对应的小分队形成扇形的流调队列,确保每条线索都有队员一跟到底。
“虽然我们都是老队员,对工作程序非常熟悉,但一开始就遇到了麻烦。”杨盛告诉记者,经过前初步调查的信息,病例1曾入住某酒店,但该酒店并没有病例1的开房记录,并且活动时间内酒店的视频监控也查无此人。
杨盛立即与指挥部再次核实,经过一番比对和查阅酒店信息,10分钟后,和队员们确认病例1到达和入住该酒店,原来是病例1的朋友前几天订的房间。杨盛第一时间把情况报告指挥部,联合市有关部门对酒店封控流调,组织采样消杀。
酒店人流量大且分散,寻找密切接触者并不容易。这时,任何一处细节都可能是一个最重要的线索。杨盛回忆,他们在视频监控时,某确诊病例(病例1的密切接触者)离开房间后,除了打扫卫生的清洁人员外,一个小时后一名隔壁住宿的小朋友也进入了病例1入住的房间,并且停留了约3分钟。
为了不遗漏任何细节,杨盛和队员们全程观看确诊病例在酒店的每一秒、每一帧,希望从中甄别出所有的密切接触者。直到第二天凌晨2点,快速准确高效地完成这个重点场所的流调和采样任务,总共找到了100多名重点人员。

8人与确诊病例“见面聊天”被判密接
“12·13”本土疫情的发生没有任何征兆,鉴于首发两个病例活动范围广,13日晚,大朗连夜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
就在杨盛和队友们刚刚完成酒店流调任务的时候,还没来得及休息,就收到信息:一名市民说自己和几个朋友曾接触过某确诊病例,此时正在大朗某核酸检测点等待采样,立即前往处置。
“由于当时我们对该市民的朋友交际情况并不很清楚,到达现场的时候,共有8人说近期曾与确诊病例1‘见面聊天’了几分钟。”杨盛告诉记者,听到这个消息,他们都震惊了。
“当时,天气很冷,群众情绪焦躁不稳定。我和队员一边流调一边安抚群众,马上进行采样。经过2小时询问,初步摸清了这些人的关系,判断为高危密接,随后联系后方转运组紧急转运隔离。”杨盛说,由于初期流调其他组信息不够全面,这次偶然任务的最大收获是进一步掌握了首发确诊病例关系网,并第一时间隔离了2个确诊病例。
根据杨盛和队员们流调的情况,现场流调组立即召开小组长研究讨论,将前4个确诊病例的情况进行集中分析,确认了下一步流调的主攻方向,由此打开了以某确诊病例为中心的流调工作。

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就在流调人员在前方奋与病毒赛跑的时候,病毒的基因测序工作也在进行。结果显示,本起疫情感染的是目前全球最主要的新冠病毒流行变异株Delta变异株,与陕西西安的病例基因测序高度同源,为同一境外输入源头的同一传播链,传播链条较为清晰。
流调工作的意义,不仅要找到密切接触者,还要全面收集情报(信息),通过整理分析,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后,流调队员就开始对封控和管控场所进行评估。根据省专家指导意见和市指挥部要求,他们对封控和管控场所的病例发病时间、密接、次密及场所重点人员管控情况,以及区域内人员的核酸检测情况、外环境检测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达到解封标准的,有一个评估一个,每日向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反馈评估意见。
进入新的2022年,他们仍然奋战在大朗,并且许下了一个共同的新年愿望:“每个场所能如期解封解控,尽快复工复产,人民恢复正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