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2广东两会|省政协委员尹利平:提升我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除了关注我省高精尖人才引进和培育问题之外,在2022广东两会上,住莞省政协委员尹利平还带来了一份《关于提升我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案》。她建议,广东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关系到整个社会家庭的良性发展,其心理健康工作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共同努力,我省应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投入,全面提升广东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尹利平介绍,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出现上升趋势。广东省1.26亿常住人口中,中小学生总人数超1千万,他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到整个社会家庭的良性发展。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建设更高水平幸福广东的重要内容。珠三角重点城市“人口倒挂”现象严重,各地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建设普遍缺乏部门联动,未能构建心理健康防护网,心理健康服务质量也参差不齐,均深刻影响着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和服务的均衡等问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共同努力。我省应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投入,全面提升水平。

为进一步提升我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尹利平建议:一是引入现代科技,建立全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体系。结合“数字广东”的大布局,建设省、市、县、校四级学生心理健康防护平台,完善和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实“预防、预警和干预”工作措施,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通过加强与公安、教育、卫健、团委、妇联等部门的联动联防,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推动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防护网;教育部门加大家庭教育工作力度,强化家校合作,引导家长关心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指导家长及时发现和处置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卫生健康部门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的支持;探索建立区域性中小学心理辅导中心,建立联席工作机制,构建校际学生心理健康联盟。构建“家校社”协助育人机制,全面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构建多部门“联防联控、齐抓共管”的治理格局。

二是建立高水平专家队伍,引入社会服务力量。一方面由政府牵头,联合编办、财政部门及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校及各级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确定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师生人数配比,并足额下拨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编制及人员经费。通过招聘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断促进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均衡发展;另一方面,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心理咨询行业的作用,组建一支结构合理、职责明确的社会心理服务队伍。

三是定期组织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体检。通过学校心理咨询室增加心理健康体检功能、与第三方合作等方式,定期对在校中小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心理体检,整理档案。通过心理健康体检,让中小学生(家长)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重视,及时排查心理问题,提高认知能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体检工作应定期、长期和坚持。通过建立中小学生心理档案,做好资料整理,注意保密性和严谨性,找到心理变化的出入口,做好预防方案。

四是鼓励班主任成为学生的“贴心人”。班主任是和学生直接打交道最多的人,也是在学生中有权威形象的人。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多,往往能最先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也能够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鼓励班主任不断学习心理知识,具备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技能,从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入手做好每个学生的心理引路人。这一职业能力可以作为班主任的绩效考核指标之一。

五是加大家庭教育工作,构建健康和谐家庭。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造就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由学校牵头,开展面向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组织教师开展家访,关注学生的成长环境,及时了解学生是否存在早期心理创伤、家庭重大变故、亲子关系紧张等情况,寻求学生家庭成员的有效支持。

六是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在各地市有条件的社区建立心理服务站点或心理中心,分片区做好中小学非校内的心理问诊第一时间援助,求助中心服务人员需要具备专业能力,服务也需要24小时不间断。定期面向社会提供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疏导、心理测评、心理咨询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