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2广东两会|省政协委员周爱军:将心理健康测评项目纳入常规体检范畴

在2022广东两会上,住莞省政协委员、东莞市中医院副院长周爱军带来了一份《将心理健康测评项目纳入常规体检范畴的建议》的提案。他建议,要将心理健康测评项目纳入常规体检范畴,为公众提供线上线下心理健康状况自查渠道和诊疗建议,多渠道多种方式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引导社会大众更加重视心理健康,更好地保持阳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健康生活,快乐工作,助力“健康广东”建设。

案由:

个体心理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

周爱军介绍,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各种竞争压力加剧,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近年各种高压人群、包括学生、公职人员抑郁自杀等事件多有发生,令人忧虑。

调研发现,我省各社会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亟待重视。一方面,工薪阶层,包括公职人员工作压力大,加班加点频繁,应对矛盾多,心理容易失衡,相当一部分人群有焦虑、抑郁问题,但缺乏辨识能力,不认为是心理问题,不会主动到相关机构去进行心理健康评估测量。有的出现长时间严重的焦虑、失眠等心理健康症状也得不到应有的治疗和干预。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心理健康重视不够。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只注重下任务、定指标,对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的关注几乎成了“死角”。高压职业人群、青少年等重点群体承受工作压力、学习压力、家庭压力、舆论压力,心理健康面临的危机丝毫不小于身体亚健康危机。

然而,当前针对学生、单位的各种常规体检一般只检查身体,几乎没有进行心理评估测量和睡眠健康检查。严重的心理问题极有可能导致学生成长过程出现各种问题,在岗人员丧失正常的工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将给单位和社会带来人才浪费和各种不良影响。

建议:

体检项目中纳入心理健康评估项目

2019年我国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当前,我国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人数逐年增多,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案(事)件时有发生。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

同时,公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仍比较低,更缺乏防治知识和主动就医意识,部分患者及家属仍然有病耻感。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有关要求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到2022年,在试点地区初步形成全民关注精神健康,支持和参与抑郁症防治工作的社会氛围”等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

对此,周爱军建议要将心理健康测评项目纳入常规体检范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起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一是各类体检中心在体检项目中纳入心理健康评估,供体检人员选用。倡导用人单位在入职体检和各种常规体检中将心理健康评估作为必选内容。各中小学及高等院校将心理健康评估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二是将公职人员心理健康项目纳入常规体检范畴。公职人员作为政府机构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是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更是社会事务的参与者和管理者。具备多重身份的这一群体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情绪调节能力,将直接影响公共政策的科学合理实施以及执行效果。调研了解到,目前我省公职人员体检项目中没有心理健康项目,建议将心理健康评估作为公职人员新任体检的内容之一,对在职公职人员,除倡导按时进行身体常规健康体检外,还必须在专门的医疗机构进行心理健康测量和睡眠健康体检, 或可由相关医疗机构上门进行。根据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适和治疗。从而在源头上帮助公职人员解决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使他们能够保持阳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健康生活,快乐工作,促进行政效能的增强,为促进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奉献最大能量。

三是通过相关部门和体检机构的微信公众号、APP客户端等形式,为公众提供线上线下心理健康状况自查渠道和诊疗建议等。多渠道多种方式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引导社会大众更加重视心理健康,积极主动打造阳光心态,同时科学认识现代社会心理健康检查和保健的必要性,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参与相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