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松山湖功能区统筹发展九镇之一,横沥的区域综合价值逐渐凸显。如何在“双万”新起点上谋求高质量发展,横沥的未来让人期待。
过去五年,横沥不惧艰难、真抓实干,2021年前三季度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2.4亿元,同比增长12.3%;连续五年入围“全国百强镇”,首次获评“全国文明镇”,成功创建省乡村旅游示范镇……实现了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无论是擘画五年奋进蓝图,还是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都意味着横沥要爬坡过坎、脱胎换骨,要以翻篇的姿态、奋斗的状态,重整行装再出发,锚定目标再超越——如是,方能在东莞迈入“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彰显横沥新担当。横沥镇委书记叶效怀表示,对标对表市党代会报告提出的决策部署,横沥细化分解任务,重点做好产业智造升级、空间拓展攻坚、人才引进服务、城乡品质提升、社会和谐善治等“五篇文章”,着力建设“智造名镇、滨水新城”。

■横沥将做好“五篇文章”,着力建设“智造名镇、滨水新城”
亮成绩
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定步伐
回眸过去五年,可以用“蹄疾步稳”来形容横沥。其主要体现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产业升级蹄疾步稳,城市品质显著提升,乡村振兴收获硕果,民生事业加快发展等方面,充分展现出横沥经济极具强劲的活力以及为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GDP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过去五年,横沥经济发展一年一个台阶,2020年GPD达174亿元,年均增长7.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3.23亿元,年均增长2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3亿元,五年增长42.2%。
在打造“中国模具名镇”的同时,模具、电子、光电“一柱两翼”产业加速集聚,引进银宝山新、怡合达等26宗重大项目,总投资共95亿元,11家企业纳入市倍增计划。26个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约93亿元,全镇高新技术企业增加至278家,R&D研发投入达到5.75亿元,并以3.3%的研发投入强度跻身全市镇街科创前列。
城市空间品质得到显著提升,横沥魅力小镇特质逐步显现,投入26亿元完成47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三河六岸”滨水景观长廊逐步成型。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投资14.5亿元新建截污管网258公里,33条河涌基本消除黑臭。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升至92.3%。
值得一提的是,横沥近几年在乡村振兴的努力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很多镇街学习的榜样。农村工作从昔日的“差等生”变成了如今的示范者。该镇投入超过4亿元,全域启动300多项乡村建设工程项目。17个村(社区)达到“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标准,村组两级总资产增长四成达到31.9亿元。
社会治理也是横沥的“闪光点”,在东莞镇街率先搭建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成立全市首个社区发展基金会以及全省首个“楼盘小区妇联”,构建起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格局。“社区营造”等14个项目入选市域社会治理创新项目库。
新起点,新担当。横沥镇提出,力争到2025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55亿元,主要能耗指标接近全市平均水平;坚持“三河六岸”城市发展格局,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综合环境。
新动能
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始终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一路筚路蓝缕、一路披荆斩棘,抓住每一轮产业机遇,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基础,形成了初步的创新优势,逐步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发展成为国际制造名城。“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已经成为东莞城市特色。
2021年,横沥多项经济指标居于全市镇街前列,展现出经济极具强劲活力与坚实底蕴的一面。横沥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成色足、潜力大、韧性强三大特征,其背后与横沥持续推动经济转型、加大新动能培育、加强科技创新支撑密不可分。
去年9月1日,总投资2亿元的华庄智造工厂项目顺利投产,预计年产值达12亿元,将有效推动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发展培育新动能,助力横沥从“制造”向“智造”跨越。事实上,纵观近年来铺排的重大项目,不管在总投资额度上,还是数量和质量上都有重大突破,这也成为外界察看横沥产业升级优化的重要窗口。
对标全市发展新目标,横沥全力以赴做好产业智造升级文章,以产业效益提升为目标,以智能化、低碳化、品牌化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坚定支持本土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其参与拓展新能源、5G、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领域业务,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升级。
当前,东莞成功迈入“万亿GDP+千万人口”的新发展阶段。对横沥而言,在万亿基础上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如何在新赛道上保持不掉队、形成新优势,值得思考。在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召开期间,市党代表、横沥镇委书记叶效怀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横沥要在新一轮综合竞争比拼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关键在于更加紧密对接松山湖科学城这个科创策源地,积极承接产业溢出与创新成果产业化,着力引进和支持发展一批高端装备智造、新能源、智慧光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努力培育新动能,厚植先进制造基础。
横沥将推进湾区智造名镇建设,力争到2025年,年产值超50亿元的企业达2家以上,年产值超30亿元企业达到4家以上;税收超千万元的工业企业超过30家,税收超亿元的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全镇高企数量突破380家。
新举措
向镇村低效工业园改造发起冲锋
横沥镇位于东莞市东部,是松山湖功能区统筹发展九镇之一,拥有良好的山水生态空间本底,区域综合价值逐渐凸显。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横沥发展成为特有的“工业型城镇”,用地规模巨大,但普遍效益极低,已没有太多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本地企业想扩张,外来企业想进来,面临土地紧缺的问题”日渐突出。
通过一组数据,可以清晰看到横沥土地瓶颈制约发展的矛盾所在:辖区土地开发建设强度已超65%,远远超过48%的全市平均水平。现有容积率1.2以下工业园区面积约9.7平方公里,其中,低效用地面积约5.4平方公里,低效厂房总建筑面积约560万平方米,若容积率提高至3.5,可释放用地面积约3.8平方公里。
面对这种局面,打破土地瓶颈制约已成为横沥镇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加快镇村工业园改造升级成为新一轮要空间发展的主方向。
在此背景下,横沥结合市加快镇村工业园改造升级的政策机遇,以低效镇村工业园改造为核心,实施“工改工”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年均改造面积达300亩以上。突出抓好连片“工改工”,大力整合一批低效用地、低效物业,扩大低成本高品质产业空间供给。适度有序推进产城融合城市更新,推动产业空间提容、城市面貌改善、公共配套完善,构筑一批面向未来的“产业社区”“创新社区”。
在空间拓展攻坚方面,横沥通过拓空间承载高端资源项目,牢固树立“精明增长”理念。一方面,集中资源力量推进连片土地统筹,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动真格开展好违规转让土地清理工作,力争五年内完成600亩以上的土地收储,回收和盘活土地1000亩以上,用于招引高附加值、高税收、低碳绿色的产业项目。
另一方面,从升级改造镇村工业集聚区率先突破,加强政府统筹主导,成立“广东横沥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筹集20亿元左右的“产业发展和空间拓展引导基金”,投资有潜力的创新企业,大力支持镇村集体工业园升级改造,以金融杠杆撬动做大集体资产盘子,打造一批高品质、大体量的产业载体。
数说横沥
过去五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到174亿元,年均增长7.8%;
连续五年入围“全国百强镇”,成功创建“全国文明镇”;
成功创建省乡村旅游示范镇、乡村治理示范镇;
成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模具)、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镇;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近7倍,达到278家;
投资26亿元建成47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
累计统筹收储土地870亩,盘活存量用地410多亩;
大力实施300多个乡村振兴工程项目;
成立全省首个“楼盘小区妇联”;
建成“1+17+6”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体系;
累计投入45.8亿元用于民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