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师傅,是个惯犯

 ▍盐财经 

  作者 | 古月一刀

  “人人都笑刘庸,人人都是刘庸”。

  一位网友看完315晚会后,留下了这样的评论。国人调侃印度人吃得“干净又卫生”,结果照镜子看看自己,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经过数天发酵,此次“老痰酸菜”事件的影响,可能会比肩2008年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

  曝光的视频,击溃了许多原本就对食安环境信心不足的国人的认知底线——工人或穿着拖鞋、或赤脚踩在酸菜上,一边踩酸菜还一边抽烟,抽完的烟头直接扔在酸菜上,还在酸菜中加入了超标10倍的防腐剂。

  曝光的酸菜制作现场

  这并不是一个小众的食品。

  统一发布的2012年和2015年发布的年报分别提到,“老坛酸菜牛肉面收益达到40亿元人民币,口味占比为55”,“ 老坛酸菜牛肉面位居全中国方便面辣口味市场销售第一”。

  统一是道歉最快的,并给出声明:“插旗菜业(涉事公司)自2012年开始,已不再是公司酸菜包原料的供应商。”

  然而在2018年湖南日报的一篇报道中,仍有“插旗菜业将三万包酸菜发往统一集团”的现场特写。究竟事实如何,有待考证。

  康师傅和统一的老坛酸菜牛肉面

  但受到“老痰酸菜”事件影响最大的企业,还是康师傅。

  因为插旗菜业直至315晚会曝光前,仍是康师傅的酸菜供应商。

  这家因地沟油油包事件,被“赶出”台湾的企业,五年后又给大陆食客当头一棒。

  人们不禁发出疑问:康师傅的上游管理究竟有多混乱,才会纳入插旗菜业这种卫生条件极其糟糕的公司?

  时过境迁

  不久前,康师傅还困在涨价风波的“罗生门”中。

  有商超爆料,今年1月底收到康师傅经典系列调价通知,经典袋面和经典桶面涨幅在10%-15%左右。

  但对此,康师傅并未正面回应,相关人士只表示还未收到公司对产品调价的通知。

  涨价就大大方方涨,消费者并非不能理解。但这样“遮遮掩掩、羞于启齿”的态度,反而使得部分消费者心生疑虑。

  事实上,早在去年年底,因为多种原料成本上涨,多家米面相关行业上市公司已经完成了一轮涨价。方便面的主要原材料面粉、棕榈油、糖及PET粒子,在2021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特别是棕榈油涨幅超过50%。

  原料上涨,价格水涨船高,是自然而然的事。

  另一方面,“涨价门”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方便面厂家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近十年间,方便面行业销售额增速远大于销售量增速。换句话说,方便面越卖越贵,但消费人群却增长乏力。

  Wind行业数据显示,中国方便面产量在2011年开始便进入了下行轨道,在2018年更是出现了出现断崖式下降,从2017年的1103.2万吨下降至2018年的699.5万吨,并在2019年下降至573.3万吨。

  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国内方便面一度回温,但2021年再次回落。

  人们对方便面不买账了。

  一方面是随着新消费的升级,方便面高盐高油的不健康属性,以及营养性低等因素限制着方便面的发展;

  另一方面,自热产品、预制菜产品的竞争所致,方便面已非速食的唯一选择。此外,外卖和购菜平台的兴起,也使得方便面的生存空间受到更大的挤压。

  康师傅是国内方便面的“一哥”,更是首当其冲。

  根据尼尔森数据,2021年上半年,康师傅销量市占45.4%,同比提升2.5个百分点,销额市占47.9%,同比提升2.1个百分点,稳居市场第一位。

  市占虽高,但净利润却在连年下滑。2021年上半年,康师傅净利润同比下滑14.5%。方便面收入占到公司总收入的36%,增收不增利的主要原因便是方便面业务的拖累。

  对此,康师傅选择了推出了“汤大师”、“Express速达面馆”等系列产品,试图通过布局高端方便面市场、提价等方式来寻求突破。

  汤大师

  但品牌自带的“溢价形象”非一时半会可以扭转,相较于国内厂商的高价策略,反而是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的进口方便面,更受到欢迎。

  这些价格普遍在5元以上的海外“高价”方便面,不但没有束缚住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反而在价格与质量匹配的前提下,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对此,康师傅难以望其项背。

  岛内坑完,再坑大陆

  无论是走高端路线,还是提升价格,归根到底要在质量有所提升的基础上。

  然而,近几年康师傅别提质量提升,甚至连最为基本的食安状况都接连爆出丑闻,与其高端战略相向而行。

  地沟油事件,是康师傅由盛及衰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2014年9月4日,台湾的“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表示,老牌油品大厂强冠公司收购自“屏东郭烈成工厂”所回收榨过的废油和地沟油,以33%劣质油混合67%猪油,出厂成为“全统香猪油”油品。

  台湾“地沟油事件”相关报道

  而康师傅的母公司,顶新集团所制造的肉酱、肉酥等12款加工制品,皆使用强冠公司“全统香猪油”制成,包括康师傅“精炖葱烧排骨汤面”系列也添加了地沟油。

  地沟油事件,当时在台湾闹得沸沸扬扬。

  当时康师傅发布公告:承认有使用劣质猪油,但仅限中国台湾地区,大陆地区并没受到影响。而这样的发声,更是激起了岛内民众的愤慨。

  随后,台湾各地掀起“灭顶”(消灭顶新)的抗议声浪,许多民众发起拒买与退货运动,随后当地政府接连采取处罚,顶新在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顶新集团董事长及高管为食品安全事件致歉

  波纹越来越大,最终于2017年,台湾康师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当年1月1日正式解散。

  顶新集团创始人“魏家四兄弟”之一的魏应充表示,经过 “黑心油”事件后,为避免重蹈覆辙,顶新决定采取一条龙管理,从溯源管原料的采购,决定由海外引进生产,未来会以国际欧盟最高标准及岛内的“法规”来做产品的管控。

  然而,五年过去了,康师傅再次重蹈覆辙,而且是以另一种让人恶心的方式。

  “用心让美味加分”成为笑谈

  有网友评论,合着康师傅坑台湾一次,管控的只是台湾地区的原料采购,大陆地区没被抓到小辫子,就不管了是吗?

  只是,在食安环境更为严格的台湾地区,对于康师傅采取了“重拳出击,不依不饶”的态度。在食安问题层出不穷的大陆地区,康师傅这一次是得到应有的惩罚,还是“罚酒一杯”后,依然岁月静好呢?

  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值得一提的是,在“老痰酸菜”事件曝光前,康师傅已经连续十次斩获“中国食品安全大会年度十强企业”殊荣,这是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颁发的最高殊荣之一。

  2018年康师傅获中国食品安全十强企业

  在2021年新华网(17.3200.040.23%)的一篇报道中,康师傅表示:公司已构建了贯穿全产业链,赋能上下游的数字化生态,在食安领域实现了全方位的数字化管理。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推广页面

  但就是这样最高荣誉傍身、数字技术加持,看起来浓眉大眼的“民族品牌工程”康师傅,却接二连三地在原料端使用了黑心料。

  不可否认的是,食品行业的供应链品种复杂、基础原料较多,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存在诸多加工、流通环节。

  但作为食品行业,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的食品是其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社会责任,这其中对供应链的卫生、安全、品质的管控,同样不容推脱。不是简单的一句,“是上面没做好”“以后不合作了”可以搪塞过去的。

  供应链环节之间所带来的污染,都将不可避免地传递到整个食品产业链,形成更大范围的风险,甚至带来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这要求企业必须通过供应链管理和风险控制来避免供应链的风险延伸到企业,这是为了企业的自身发展,更是一种必要的社会责任。

  前几天,我在抖音看到了一则视频。

  视频主是个叫 @疯子(砥砺前行)的徒步流浪汉。由于经济拮据,他在四处游荡的时候经常会以方便面充饥,在直播的时候不止一次吃过康师傅老坛酸菜面。

  抖音用户“疯子”的谴责

  当他看到“老痰酸菜”的视频时,他坐在垃圾堆旁,几度沉默。随后,他从行囊中找出还未开封的面袋,痛心疾首地摔到了地上,在镜头前不停地说:

  “你不知道这些东西都是穷人吃的吗,啊?不知道这些东西都是穷人吃的吗”

  看到这一幕,相信很多人很难忍住眼泪。

  是啊,虽说选择方便面的人在减少,但仍有大量消费还未升级的人们在用它们填饱肚子,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食安问题,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