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沥”在路上①丨横沥隔坑村:旧房变咖啡店,荒地成村公园

开栏语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乡村振兴不得不打的一场硬仗。不久前,横沥召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攻坚行动动员大会,印发《横沥镇农村人居环境“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攻坚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攻坚行动方案》),旨在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的短板、弱项,力争用一年时间促使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彻底改善和根本好转。

为充分展现各村(社区)整治成果,剖析典型案例,总结经验做法,即日起东莞日报全媒体推出“美‘沥’在路上”系列报道,通过深入走访基层一线、对话村(社区)书记等形式,探寻乡村振兴发展的“美丽之道”,敬请垂注。

“店长,来一杯咖啡。”“好咧!”在隔坑村,一幢幢老旧小矮房中间,楼高一层的灰色小屋显得特别“另类”。外面是灰色墙体、红瓦屋顶,内里是时尚吊灯、抛光地砖,这就是“益企啡吧”隔坑店。每当夜幕降临,村民约上三五知己坐在露天茶座上,欣赏着“村前塘”的美景,是何等惬意。

一个小村庄,附近既没有特色景点,又不在商圈里,为何能出现一家咖啡店?一切皆源于近年来隔坑村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创建东莞特色精品示范村为契机,结合本土“铲蚬”文化,加强对村容村貌、村居环境等方面等综合整治。现如今,村内道路整洁、处处花香,“四小园”花枝招展,街头小景随处可见,映照着隔坑村近年来的成长蝶变。经济发展、民生幸福的美好梦想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脉动照进现实。

关键词:环境提升

浓浓咖啡飘逸着“美丽香气”

“隔坑村近几年环境变化很大,大家愿意回到村里,喝喝咖啡,享受一种慢节奏的生活。”“益企啡吧”隔坑店店长林春秀指着对面的隔坑公园说起了在村里面开咖啡店的缘由。

林春秀所指的地方,一年多以前还是荒废的鱼塘和闲置地。2019年起,隔坑村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废弃鱼塘变成了环境优雅的隔坑公园。崭新栏杆、休闲小径、优美鱼塘、别致凉亭成为了这里的标配,当地的村民和来往的行人来到“益企啡吧”,再点上一杯香浓的咖啡,喝进去的是浓浓的乡愁味。

隔坑村有了第一家咖啡店的背后,映射的是横沥加快推进市“特色精品示范村”创建的生动实践。2021年,隔坑村入选东莞第二批“特色精品示范村”创建名单,美丽乡村建设步入“快车道”。

在人居环境整治当中,隔坑村以党建引领作为制胜法宝,让党建工作更有“温度”,更贴民心。“晚上去哪?……去党群服务中心吧!”“吃完饭一起去隔坑广场跳舞吧!”“走,去党群中心接孩子去。”平日,村民三句不离口的党群服务中心及隔坑广场,正是隔坑村去年新建成的乡村振兴重点项目,经过将之前的破旧厂房及空地统筹整合重建,成为了隔坑村民乃至周边居民茶余饭后休闲运动的首选之地。

无论是“益企咖吧”,还是隔坑公园,隔坑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已经“开花结果”,但美丽的诞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近几年,隔坑村先后投入超3000万元推进乡村振兴,大刀阔斧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发生惊喜变化。实施乡村振兴项目超40项,先后完成了红粉路、中心路等道路硬化累计达1万平方米;建成8个公园,15个口袋花园;对辖区内5个公厕进行了升级改造;对“村前塘”周边6500平方米的环境进行整治,并提升14600平方米的水质。

眼下,隔坑村的环境短板日渐减少,共享项目丰富起来,一幅美丽乡村新图景正在缓缓铺展开来:高大宏伟的党群服务中心、别具一格的池塘景观、精致美观的边角花园、平整宽敞的柏油路……村民吴柏根感叹道:“咱们老百姓的幸福感越来越强了,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关键词:和谐共治

村民从冷眼相待到主动参与

行走在“村前塘”,塘面宽广、水质清澈透底、微风拂过时便会泛起涟漪。岸边,新修的凉亭增添了几许文化韵味,成排的景观树抽出嫩芽。“当时治理‘村前塘’,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隔坑村党委书记吴进芬说:“村前塘”周边环境整治是重中之重,当中还涉及旧民房的征收拆除,“其实村民们都支持这项工作,但一些村民有看法在所难免。”

怎样解决?重担子落在了共治协会身上。

谈及协会建立的初衷时,吴进芬介绍,隔坑是一个典型的农村,治理短板多、难题多。简而言之,在环境卫生、村庄设施布局、乡村治理等方面存在许多弱点,而这些方方面面又容易成为推进党建工作的难点、堵点。为了让这些弱点从难点变成闪光点,于是该村在2019年成立共治协会,协会人员的构成具有广泛性,由监事会成员、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

如今,小到邻里闹矛盾,大到信访维稳;小到门前门后卫生,大到改善人居环境……对于村里发生的各种矛盾,村民们早已形成共识——有难处,找共治协会。譬如,“村前塘”整治中涉及30余间共700多平方米的旧民房,在协会的努力下,只用了一个星期就谈妥。“这在以前是根本做不到的。”协会成员吴柱轩说。

“共治协会为工程建设提供很大帮助。”吴进芬直言,当初一部分工程推进中受到群众的各种质疑,有些甚至认为是铺张浪费或豆腐渣工程,但通过共治协会释除他们的疑虑,倡导全民参与、共同监督,村民积极性一下就调动起来,人居环境整治一气呵成。

“有人力、物力,还要有阵地。”吴进芬说,为搭建同台议事平台,村委会以共治协会为基础,打造了党群议事厅,党员干部定期接访群众、同台议事,及时回应群众需求。

除此之外,隔坑村成立书记挂帅的领导机构,建立书记包村、干部包区、村城管队员包街巷、党员联户的环境整治工作机制,明确任务,责任到人。

从破解一个个难题到落实一件件实事,从村民的冷眼相待到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的有序推进,为隔坑村乡村振兴发展积蓄起新动能。以党建促融合,隔坑村实现了从“和平共处”渐变到“共治共享”,党员干部的烦心事变少了,群众从中得到更多实惠,干群关系也日趋和谐。

美“沥”之谈

隔坑村党委书记吴进芬:

补齐人居环境短板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记者:近年来,贵村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有何亮点?

吴进芬:近年来,隔坑村坚持全局谋划下好乡村振兴“一盘棋”,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基层“一把手”工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理事会的组织优势,带动并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形成共建共享新局面。建成了90人的大巡查队伍,充实基层末端治理力量。创新分区研判管理模式,将整村划分为10个片区,每个片区的片长由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担任,负责区域内的资源灵活调配,落实城市精细化管理各项工作。

与此同时,隔坑村牢牢抓住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累计投入资金3151万元,实施文明创建和乡村振兴项目43项,基本补齐了人居环境短板,让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结合隔坑村水岸人家特色元素打造全村标识系统,重点规划建设隔坑公园,打造隔溪、古榕广场、碧塘廊道等景点,为村民提供了观赏、休憩的场地。

现如今,已打造了一批具有观赏性、文化性、生态性元素的街头景观,提升了整村文化品位。我们村先后荣获“广东省卫生村”“东莞市城市精细化管理示范村”,并入选市第二批“特色精品村”创建名单。

记者:对标《攻坚行动方案》提出的六个方面攻坚内容,贵村将采取哪些措施完成各项任务?

吴进芬:《攻坚行动方案》提出的具体内容,正是隔坑村补齐人居环境短板、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的前进方向。要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就必须坚持上下联动拧成“一股绳”,凝聚环境整治共识,推动隔坑乡村振兴工作继续走在全镇前列。

一是优化三位一体城市管理框架,完善精细化管理队伍,细化执勤队、勤防队和城管队的职能,制定《三位一体绩效管理制度》,每月评比,奖勤奖优,压实工作责任。

二是立足“扫干净摆整齐”的基本要求,聚焦村民诉求较多的车辆乱停放、废品回收站清理、“牛皮癣”、生活污水直排、垃圾偷排偷倒等问题,逐项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补齐了人居环境短板,让村民看到改变。

三是注重多元共治,依托共治协会逐步解决村庄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美化家园活动。同时,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设“积分超市”,倡导居民通过文明行为(如参与垃圾分类、认领管护“四小园”、参与美化家园活动等)获取积分、换取礼品,借此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来。

四是引导居民自觉整治房前屋后环境,落实三清一改,全面净化美化绿化人居环境。以特色精品村的目标要求为指引,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个美丽”目标和“门前三包”等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明确村民责任和义务,形成“全民动员、人人参与、户户行动、共同建设”的良好氛围。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