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东莞 | 清明万物长,你可以永远相信东莞大朗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万物生长至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前后的东莞,阳光柔和,温度宜人,荔枝花开始开放。

东莞人也将“拜山”称为“挂纸”,俗语云“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

此时,也是大朗镇春明茶的采茶烹茶时刻。

“清明前后采摘最佳,草药最是鲜嫩。”

“识百余种中草药,方能制作春明茶。”

春明茶的传承人刘金玉他们,却才缓过劲来。

时时刻刻都在抗疫一线的他们,已经不得闲来一起烹制春明茶。

但这份情怀,始终在他们心中。

做春明茶的年轻人本就少,现在疫情就更少了。

好在,你可以永远相信大朗镇。

短期经历了两次疫情风暴的大朗,一直以来,都有着自己的坚韧且包罗万象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

| 3月中旬,荔枝花开放

这里,是传承本土精神的文化名镇。

也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篮球重镇。

每时每刻都体现着与生命赛跑的,笃定和速度。

| 大朗,此次的风暴中心,终于恢复风平浪静

我们也对话了这个英雄名镇,春明茶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他们,终于可以歇下来,和我们好好聊聊。

我们也看了看,这暂停了一个月的,街巷和球场。

虽然下着雨,春天,总算到来。篮球场上,少年们虎虎生风,不惧风雨。

你可以永远相信,大朗精神。

1.春明茶是祖祖辈辈坚持传下来的

| 传承人刘金玉对于春明茶,每一缕草药都是亲自采摘。  图源:荔香大朗

邝葵钦,大朗镇文广中心的电影放映员。在大朗镇土生土长的他,母亲刘金玉亲手烹制的春明茶,是他童年时就熟悉的味道,和不灭的回忆。其实,从明朝出现至今,大朗春明茶的历史已有五百多年。

刘金玉,是春明茶的非遗传承人。她回忆,不像别的凉茶,春明茶的草药是没得卖和收集的,“春明茶都是需要自己上山自己采集。”

来来来,我们先来认认药材名——

荔枝叶、金银花、雷公根、

红背菜、田基黄、水朗叶、

珍珠草、香芋叶、葵扇叶、

蒲公英、木棉花、艾草、黄果籽……

春明茶用到的药材,总共有几十种。要学习制作春明茶,学会辨认药材,是第一步。

邝葵钦的母亲刘金玉,就是从这一步学起的。那个时候,刘金玉十二岁。跟着母亲采药制茶。上山是难关,采药是难关,辨别草药也是难关。

只是,大朗人都能够“步步难关步步过”。“不过那时候不懂,直到30多岁时才真正学会。”刘金玉回忆到。

| 图源:大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每年清明,老人都会上山采集药材,为家人熬制春明茶。

“清明前后采摘最佳,那时候草药最是鲜嫩。”刘金玉说春明茶虽然是草药熬制,但颇为甘甜。

| 图源:大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清明采回的药材,在切碎、烘干、晾晒等步骤之后,可以长期储存,确保一家人一整年的用量。

顺天应时,就地取材,将自然的馈赠,转化为代代相传的健康饮品和保健理念,春明茶,其实是祖辈代代相传的智慧。

一年四季离不开凉茶,是广东人的标签之一。

在工业化生产的凉茶随处可见的城市里,土法制作、口传心授的春明茶,显得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在刘金玉老人看来,“春明茶的制作说难不难,说容易,工序又有点多。”

采药虽然只需一两天,但采回来药材需要清洗,洗干净的药材要剁碎,然后烘干、晾晒、封装保存,喝的时候还需熬煮2至4小时,远不如工业产品来得方便。

“春明茶的采摘和制作,年轻人是不会的,起码要五十岁以上的人才能了解。”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正在侵蚀这项市级非遗的生存土壤。

|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的学生团队曾为春明茶制作了一期纪录片,从他们的航拍视角中,可以看到村落四周林立的高楼。

好在,随着媒体报道的增多,以及政府部门的持续宣传,隐于山野的春明茶,正在被越来越多人看见。

从广东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活动,到东莞市文化馆的非遗墟市,再到“文创大朗”艺术课堂,说不定,你在什么地方,便喝过这杯大朗特产的凉茶。

春明茶甘甜可口的口感,打破了“良药苦口”的魔咒,更是深受小朋友的喜爱。

为了让这项古老的技艺后继有人,刘金玉也把自己从祖辈那里学来的手艺,教给了儿子邝葵钦和儿媳。

如今,在采摘制作春明茶的事情上,年纪渐长的老人已经成为了辅助,将主角的位置交给了年轻一辈。

只要能坚持,只要有传承,便会有希望。

疫情之后,街巷逐步恢复活力。刘金玉一家所在的水平村,也在坚守多日之后顺利解封。

这个山脚下的村落里,有林场,有公园,还有在美食界颇有名气的水平鹅饭,常有食客从别的城市前来一饱口福。

| 水平鹅饭。图源:乐享大朗

水平村,大朗镇,渐渐开始恢复起了生机。

2.篮球是一分一分炼成冠军的

除了儿时的味道春明茶,大朗人们自小耳濡目染的,是这里的篮球。“街边,路转角,村子里的伙伴们都是自小打到大。”

与春明茶的传承比起来,篮球在大朗的历史并不算很长。但,随便看一眼村子的野球场,都是热血沸腾的。

对于大朗人来说,这也是传承。根据《东莞市篮球志》的记载,早在1935年,大朗就在保朗运动会中,拿到了公开组篮球冠军,参赛男女运动员共有数百人。

| 1977年,大朗公社农民代表队参加东莞县农民篮球赛合影。图源:《东莞市篮球志》

1976年,大朗获得东莞县民兵运动会篮球冠军;

1977年,又获得了东莞县农民篮球赛冠军;

到了2000年,大朗体育馆建成,篮球运动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此后陆续举办了“九运会”、亚洲超级联赛、全国女篮俱乐部联赛等大型赛事。

2005年,东莞新世纪篮球俱乐部进军CBA后,将自己征战CBA的主场,定在了大朗体育馆。大朗,拥有了全国第一个镇级CBA球馆。

| 图源:荔香大朗

邝葵钦也是篮球迷,经常去馆里看大朗男篮比赛,也为他们喝彩。

2006年,东莞新世纪冠名“大朗”,成为CBA历史上第一支以地方冠名的球队。也是在2006年,东莞市,有了第一个镇级篮协:大朗篮协。

毕竟,大朗男篮啊,东莞市甲级联赛九冠王的纪录,至今无人能撼动。如今,大朗还迎来了广东女篮。就连姚明都曾来到大朗体育馆,为夺冠的广东女篮颁奖。

从职业到民间,从成年到少年,大朗篮球闻名全国。难怪,几乎每个大朗人,都是篮球迷。

| 图源:荔香大朗

要知道,在疫情之前。凌晨四点,还在露天场地打篮球的大朗人,不在少数。

你见过凌晨四点的大朗吗?

不少这里的篮球少年,都见过。

| 2018年大朗镇小学生篮球全明星赛。图源:荔香大朗

“东莞最强”的大朗篮球,是在大朗人的热爱和支持下,一分一分练出来的。

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一生。这就是,属于大朗人的坚韧。

3.精神是街头巷尾都能感受到的坚守

| 图源:荔香大朗

疫情爆发时,所有的大朗人们,都迅速投入了对抗病毒的战役中。

从2月24日出现新一轮疫情,到3月13日解除部分封控区域管理措施,再到3月29日全镇解除封控。

大朗的速度,一如既往。

| 即便风雨重重,大朗速度,依旧义无反顾。

作为毛织重镇,大朗的毛织产业足以影响世界市场。在疫情期间临时关闭的大朗毛织贸易中心,也将渐渐恢复忙碌的日常。

| 图源:大朗电视台

刚刚进行了景观提升的,荔香湿地公园,作为“荔枝之乡”的招牌旅游名片,静待盛夏的丰收。

| 清明前后,正是荔枝花盛开的时节。图源:大朗电视台

好吃又好玩的朗豪街,也逐渐回到了,往日熟悉的模样。街头的球场也渐渐有了身影,少年们奔跑起来。

大朗人坚守了一个月的阴霾已经散去,

大朗人坚持了几代人的传承还在继续,

大朗人坚韧拼搏的篮球精神依旧延续……

还是那句话,

你可以永远相信大朗人民。

供稿:时令东莞项目组 

编辑:赖颖茵 

统筹:黎淑敏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