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党代会特刊|东莞莞城:“五管齐下”助千年古城破局开新

2021年,以占全市0.5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东莞全市2.23%的地区生产总值;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等25个项目先后获评全市年度考核“单打冠军”……过去五年,东莞莞城街道高质量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城市品质提升,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加速形成,在历史的刻度尺上留下鲜明印记。

4e3f079e11cc4ff2b86658f50c1c5c14_batchwm.jpg

拥有1260多年建城史的莞城是东莞最古老的“老城区”。如今,迈入新的发展拐点,老城焕新的活力来源于什么?莞城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做好传承与发展两大“文章”,提出在“党建引领、空间拓展、产业支撑、文化赋能、管理提升”五大方面发力,担纲复兴东莞“城市原点”的重任。

188dca52-2bf4-4d54-b3fc-47b455fa8462.jpg

以空间拓展重塑城市原点

文创小摊、草坪弹唱、户外咖啡车、伴着江风享受慵懒……近日,莞城鳒鱼洲文创园悄然兴起一股夜市的浪漫。夜幕降临,在这个东莞文化新地标里,白天的喧嚣刚刚结束,属于夜晚的烟火气已准备好抚慰又一批人的胃与灵魂。

就在5公里外的邓尔雅·黄般若文献陈列馆,“痕迹·陈锦波鳒鱼洲工业景观摄影展”正在展出。在30多幅废弃工厂和大烟囱、生锈的机器等图片中,鳒鱼洲的过去被记录了下来。

一脚跨向未来,一脚根植传统,从早期进出口工业基地到现在的网红打卡地标,鳒鱼洲的改造与蝶变成为莞城乃至东莞实现飞跃性发展的重要缩影。

ed0a58612df244998257dc7f962c7de9_batchwm.jpg

莞城汇聚了东莞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也是东莞的千年文脉所在。莞城丰厚的历史文化家底如何发挥文化引领和凝聚作用,对东莞在大湾区城市群中竞争力与发展动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莞城建成率高达96.4%,亟需依托城市更新撬动新发展时期的动能,从而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根据这一路径,莞城坚持规划引领,以城市更新为抓手撬动城市焕发新活力,同时以文化为魂,彰显老城特色魅力。过去五年来莞城全力推进土地统筹、“三旧改造”,已完成供地14宗、改造11宗、正在改造2宗,累计面积超1000亩。

以加强人文历史建筑保护为基础,莞城加强顶层设计,有规划、分步骤开展好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及活化利用,塑造“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图景。

45cf4afd431242e591d2437e353ac022_batchwm.jpg

为了更好地发挥古城文风昌炽的优势,莞城通过有规划、分步骤开展好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及活化利用,建成东莞市创意产业园、天宝创意谷、运河创意公社、工农8号等创意产业园区,被认定为全省首个“文化创意产业”专业镇,也已成为东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杆。

推动人与城市共生共荣

“有了这个卡,我一个人出门方便多了。感谢社区对我们老年人的关心。”家住莞城创业社区的赵大伯开心地向记者展示他新办好的粤康码便携卡片。

近日,莞城在多个社区为长幼、残障等不便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众制作粤康码和葵花码便携卡片,使得这些特殊群体在疫情防控期间,日常出行中变“我扫你”为“你扫我”,更为便利地出行。截至4月27日,莞城已累计开展14场次活动,为347名长幼及特殊群体办理便携卡片。

在东莞人民公园,经过灯光提升后,夜晚晓湖区域灯火通明,小桥、古树在灯光的照射下,别具韵味。“反向扫码”与公园“靓”化的背后,折射出莞城的治理创新与为民初心。作为老城区,莞城沉淀了大量教育、文化、医疗等优质资源,且老幼居民占比较大。枝叶关情,莞城坚守做强民生传统优势,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以民生事业发展推动老城区经济社会综合提升。

为满足老年人逐渐增长的居家养老需求,莞城于2021年成立养老产业发展公司,推进养老服务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打造新型区域养老综合服务体系的“莞城样板”;为让群众享受“家门口”的名医服务,莞城着力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并与市内外多家医院建立紧密医联体。

根据规划,莞城将持续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推进教育扩容提质与医疗服务提质增效,并深化“文化惠民”服务、推出更高质量的文化活动,推动人与城市共生共荣。

14be7854bb8c456cac393bfe7b513f5a_batchwm.jpg

美好蓝图

锻造具有历史底蕴的现代都市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结合老城区的特点,接下来莞城将对标省、市部署要求,围绕“党建引领、空间拓展、产业支撑、文化赋能、管理提升”的总体思路,从五大方面取长补短,精准发力,加快推动莞城破局开新、全面复兴,焕发新活力,打造具有历史底蕴的现代都市。

具体而言,一是党建引领,充分发挥老城区的党建引领作用,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新时代莞城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是空间拓展,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加大土地统筹力度,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拓展优化发展空间,优化都市核心空间格局,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加快城市更新模式创新。

7c56cd7cb6bf42bca22bb7960fcabb88_batchwm.jpg

三是产业支撑,构建产城融合现代都市产业体系。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围绕重点行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和“5G+工业互联网”发展,强化智能制造高端供给,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进一步深化粤港澳科技合作,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城市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

四是文化赋能,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依托空间资源的有机更新、老街区的整体美化、历史记忆的传承活化、新兴产业的更迭转化,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打造“东莞记忆”文化核心圈,加强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利用,培育特色文化创意产业,优化提升公共文化品牌服务,建设更具历史底蕴的品质城区。

五是管理提升,创新管理体制,优化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体系,加强数字政府建设;优化民生服务,强化公共安全,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和城市治理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五年掠影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街道有高新技术企业87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科研众包培育平台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个。

●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创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1%以内。

●优化文化产品供给,累计举办文化活动2800多场次,受惠群众超过310万人次。

●完成19座普通公共厕所升级改造,成功创建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完成7条市政道路停车位智能化改造,新增路外停车位800个。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