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劣V类水!东莞东江下游治水攻坚吹响“冲锋号”

364条内河涌基本消除劣V类、3个国考断面稳定达到Ⅲ类、1个省考断面达到Ⅱ类。东莞敲定今年水污染防治攻坚专项工作方案后,东江下游片区治水工作也开始细化。近日,《东莞市东江下游片区2022年水污染防治攻坚专项工作方案》出炉,吹响东江下游治水攻坚“冲锋号”。

东莞东江下游片区涉及虎门、厚街、莞城、南城、沙田、石龙、石碣、高埗、中堂、万江、道滘、望牛墩、洪梅、麻涌、东城等15个镇街,分布沙田泗盛、石龙南河、大墩等3个国考断面,石龙北河、角尾村等2个省考断面,是东莞治水工作中的“硬骨头”。今年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东莞将以提质增效工程、消除劣V类水为攻坚重点,解决东江下游片区溶解氧长期偏低问题为重点,着力综合整治片区15个镇街的水污染问题,切实提升水生态环境。

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强化管网健康通畅运行。在汛期前,针对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较低的镇街污水管网组织开展全面排查,建立问题台账,于2022年年底前完成整改并销号管理。全面排查片区内364条内河涌沿河拍门运行情况,在汛期前,对无法闭合或破损的拍门进行更换,拍门数量多的河涌建立“一河一策”水位调度方案,合理调控内河涌运行水位,防范河水倒灌入管。

做好管网运维管理,加快管网验收移交工作。加强管网排查,重点抓好可能存在溢流、破损等问题的风险点,同时对污水管溢流等突发情况做好应急预案,减少造成的影响。加强泵站运行管理,密切监控中途提升泵房水位控制情况,落实管网水位控制,9月底前全部完成片区综合整治工程已建成的1603.44公里管网验收移交工作,确保正常通水。

加快地块源头雨污分流及接驳。强化截污管网“最后一米”接驳工作,重点落实雨污分流地块内各公共建筑、小区、工厂以及农贸市(商)场、餐饮业、汽车美容装潢行业及一体化洗车场、美容美发与洗浴、建筑工地、再生资源及工业固废收集点等六类排水户与市政管网的接驳,普通住宅排污口与污水管网的接驳,争取2022年年底前新增完成片区内437个地块的雨污分流改造。

强化污水处理厂运维管理。强化东江下游片区20项污水处理厂、41项分散式和一体化处理项目运营,落实污水处理设施进、出水浓度监测监控,每季度开展专家巡查工作,强化问题整改运行监督,确保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在汛期6月至9月期间,合理提高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负荷,进一步优化运行动能,提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

强化源头排污管控

加强重点排水户入河排污口管控。相关镇街应加强对辖区内拟保留入河排污口的管控,片区内现状存在的39家重点排水户尾水排放口应确保树立临时标志牌,定期开展监测确保稳定达标,有条件的应进行提标改造。在汛期6至9月期间,督促排水户做好初雨收集并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加强环境执法。加大对造纸、印染、食品等重点涉水企业的执法力度,结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和专项行动,每季度开展不少于一次常规监测执法检查,在汛期6至9月期间加大监测执法检查频率;同时,每季度开展一次片区专项执法行动,对片区内所有重点排水企业进行全覆盖检查,实施执法监测联动,倒逼企业不断提高污染治理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开展养殖池塘升级改造。片区内各镇街应梳理辖区内的水产养殖塘基本情况并形成清单,以规模化养殖场、连片养殖场为重点开展鱼塘升级改造和尾水治理,推动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和达标排放。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行动,推广集装箱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等新模式。

加强港口码头污染管控。强化船舶水污染物收集处理,结合实际修订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建设方案,建立港口和船舶水污染物长效监管机制。统筹落实船舶水污染物的接收工作,完善麻涌、沙田、虎门等镇港口码头的污水管网建设,推动码头污水管网与公共污水管网衔接,补齐港口码头排水许可证手续,确保船舶、码头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推进内河涌综合整治

切实做好暗渠整治工作。针对部分镇街暗渠整治不彻底的问题,加快开展暗渠收水范围溯源排查,有条件进行雨污分流的地块尽量实施雨污分流,无条件的应上移小总口,杜绝污水进入暗渠。

全力治理劣V类水体。在截污控源的基础上,研究生态修复等技术路径强化河涌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劣V类水体整治。其中,对2021年连续出现三次以上劣V类的18条重点河涌,属地镇街应进行底泥检测,对受底泥污染的河涌进行清淤整治。

加强重点河段清淤疏浚工作。针对部分重点河道底泥淤积过厚问题,开展河道清淤疏浚工作。一方面,东江南支流沙田镇段进行适当的清淤疏浚,增加河道水体的流畅度和流速;另一方面,对道滘镇南丫水道进行清淤,减少底泥污染。

开展泗盛断面水污染防治研究。提出切实有效的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其中有针对性地解决感潮河段低氧问题,特别在6月至9月期间高温等不利气象条件较多情况下,以有效方法快速提升河流水质,确保断面稳定达标。

东江下游现场指挥部将会同生态环境、水务、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部门,对照攻坚任务,加强指导与帮扶,构建高效、畅通的联动机制,切实推动东江下游片区水生态环境持续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