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个月,东莞全市各镇街(园区)坚持开展核酸检测循环抽检,做到了“主动防、早发现、真落实”,形成了联防联控合力,铸就了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用最小代价实现了最大防控效果。

今天东莞的宁静祥和,正是得益于核酸筛查“排雷兵”作用的充分发挥。而对于魏先生一家而言,核酸筛查“排雷兵”的意义还在于帮助他们将失散15年、智力缺陷的儿子,从茫茫人海中找回家。
发生在东莞市石龙镇核酸检测中的这一幕,背后正是石龙镇积极推动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核酸检测工作高效有序展开,全力保障重点人群应检尽检、不漏一人,坚决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的努力。
核酸检测帮忙找回了亲人
曾在公安系统工作多年的吴伟乐,如今是石龙镇农林水务局副局长。两个月前,他被抽调至镇疫情防控指挥办综合协调组工作。他还清晰地记得,魏先生夫妇赶来和儿子相认,一家人抱头痛哭的场景。
那一天是4月10日,魏先生的妻子见到儿子,满脸是泪,她一眼就认定,“不会错,就是他!”她掀起儿子衣服后背,儿子年幼时被开水烫伤的印记犹在,那是他们这些年辨认儿子最明显的特征。

4月5日,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石龙镇结合实际制定了核酸检测抽检工作方案,每日按照不少于辖区人数15%的比例随机抽检,流动性大、接触人群广的人员则列为重点人员每日抽取20%进行检测。
为加强疫情防控,不留管理漏洞,4月7日晚,石龙镇对露宿流浪人员进行核酸检测,石龙公安分局刑侦大队警员邓建锋核实一个流浪汉的身份时,发现他说不清自己的姓名,说不清家乡及家人情况。

邓建锋耐心追问,听出他有客家口音后,运用技术手段进行比对,找出一名报失踪的梅州五华籍男子“魏某京”。随后,“让爱回家”石龙服务队通过五华当地分支组织与魏某京家人取得联系。
原来,2007年3月,当时20岁的魏某京在东莞厚街走失,整整15年,家人找了很多地方,但一直没找到。这一次,如果不是石龙坚持不漏一人地为流浪人员进行核酸检测,一家人恐怕也难团圆。
多轮全覆盖,抽检显成效
核酸检测帮忙找回失散的亲人,振奋了石龙镇疫情防控指挥办的所有成员。石龙镇卫生健康局局长李丽璋说,这是魏先生一家人的幸运,更是石龙镇将应检尽检、不漏一人不折不扣落到实处的生动写照。

初战告捷后,4月12日,石龙镇又调整目标,从重点区域来(返)莞、重点行业、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中抽取一定比例进行检测,具体比例则按照每日市下发的核酸检测指引和镇实际动态调整。
4月6日至5月22日,石龙镇共检测155万余人次,平均每天3.2万余人次,排名全市前列;重点行业人群共登记65732人,累计核酸检测近39万人次,完成约6轮全覆盖,基本实现了重点抽检的效果。

石龙镇人口约18.7万,为方便市民,核酸检测常态化抽检以“固定点为主+小型流动便民点+上门机动小分队”结合的方式开展,最多时全镇三个片区设12个固定采样点,最少设6个固定采样点。
邓惠坤兼任石龙镇疫情防控指挥办核酸检测及医疗救治组组长,他说,石龙人做核酸采样最快的时候一到就能做,最慢的时候排队30分钟内也肯定能做好,便捷也是石龙人参与核酸检测积极性高的重要原因。

不久前,市疫情防控指挥办新冠病毒检测工作专班到石龙镇调研督导核酸检测工作时,对石龙的做法和成效高度肯定,认为石龙开展核酸检测工作“有速度,有广度,有精度,更有温度”,并表示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坚持“条块结合、抓住重点”

石龙镇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核酸筛查的哨点监测作用,坚持靠前谋划、先行先试,是扎实做好常态化抽检的坚实基础。3月中旬,石龙就已先行制定重点人群的抽检方案,对10家重点企业开展每日抽检。
市循环抽检方案下发后,石龙镇摒弃村(社区)轮流检测的机械做法,坚持“条块结合、抓住重点”的原则,每天按“居住地”和“行业主管”两个维度分别抽取总人群的15%和20%进行重点检测工作。
李泳聪是石龙镇疫情防控指挥办数据台账组组长,他和组员邹志霞需要每天坚守到晚上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收集当日接受核酸采样人员名单,然后与应检测的目标人群名单进行比对,从而确认当天还有多少人没完成检测,定期督促行业主管部门和村(社区)落实人员检测,做到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检测。

石龙镇还不断强化问题解决和经验总结,改进抽检方案和工作方法,努力提升核酸检测监测预警效果,畅通疫情预警“神经末梢”,确保“早排查、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工作要求落实落地。
此外,石龙镇创新利用每日核酸检测人员数据与未接种新冠疫苗的人员数据进行对比匹配,筛选出每日参与核酸检测但未接种疫苗人员名单,加强精准动员力度,实现核酸检测对疫苗接种的促进提升。

如今,东莞尽管风平浪静,但疫情多点散发、局部暴发的风险始终存在。接下来,石龙镇将继续严格按照市疫情防控指挥办及市核酸检测专班要求,做实做细核酸检测重点抽检工作,全力以赴守住外防输入关口,筑牢疫情防控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