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血脉而传承,因热爱而坚持!他是中堂龙舟文化背后的青年守护者

今天(6月3日)是端午节,受疫情影响,龙舟竞渡比赛不能如期举办,但东莞人对龙舟文化的热情有增无减。在“中国龙舟之乡”中堂镇,有一位年轻的“龙舟文化发烧友”,他不仅用现代化的手段引导更多人与传统文化“对话”,还将兴趣爱好与工作巧妙结合,展现了东莞龙舟文化新一代传承者的风采。

image.png

自小耳濡目染 龙舟文化根植心间

在中堂镇中心幼儿园大班课室里,35岁的郭裕良给孩子们上龙舟文化课。他是土生土长的中堂人,也是一位龙舟文化“发烧友”。受当地文化部门邀请,郭裕良特意来给小朋友们讲龙舟故事,教小朋友们划龙舟。“这个手伸直,这个手弯一点。对了,扒得非常好。”孩子们天真的笑脸瞬间把郭裕良带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

image.png

龙舟竞渡在中堂已有500多年历史,每年农历五月,中堂镇19个村会全部出动,轮流上演龙舟景。期间,家家户户会呼朋唤友,齐聚一堂,睇龙船、食龙船饭、啖荔枝,比过年还热闹。有的家长还会让自家孩子摸龙头、骑龙头、洗龙舟水,寓意快高长大,听教听话。

image.png

“我几岁就已经参加划龙舟,十二三岁就跟着长辈们参加龙舟趁景活动,体会到非常浓厚的人情味。可能是因为这种感动,龙舟文化就根植在我的心中。”随着年岁增长,在龙舟上长大的郭裕良发现,传统的龙舟文化在慢慢地丢失,人情味在慢慢地变淡,以前司空见惯的龙舟传统习俗和场景逐渐减少。

网页_副本.jpg

满怀青春激情 龙舟文化搭上“网络快车”

时代在变,但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被隐没。2008年,刚上大学的郭裕良开始在线上分享自己与龙舟的故事,推介龙舟习俗、龙船制作工艺等,在互联网还不发达的当时,吸引了2000多名网友关注,活跃会员超100人。在郭裕良的带动下,20多名“发烧友”自发结成“东江龙船论坛联盟”,利用各自特长,借助社交平台推广龙舟文化。

虽然没有经费也没有工资,但多年来凭着对龙舟文化的热爱与期盼,这群青年怀着满腔热情,用自己的方式致力于传播龙舟文化。

image.png

今年80多岁的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湛汝松是联盟的“铁粉”,他很肯定郭裕良和同伴们为龙舟文化传承所做的努力,“由几个80后龙船爱好者组织的东江龙船论坛,以图文并茂的实地考察,观点鲜明的理论综述,为千年传统龙舟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加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看到这个帖子的时候,郭裕良内心感动不已。“这么多人去关注、去阅读,我们觉得这些年的付出总算没有白费,也坚定了我们继续走下去的信念。”

image.png

将兴趣融入工作 雕刻小龙头训练手部灵活性

毕业后的郭裕良成为一名医生,工作固然辛苦,但对龙舟文化的爱却有增无减。作为一名心胸血管科医生,手指的灵活性、稳定性对于手术的精准度尤为关键。“因为东西越小,动作要求越精细,所以我们要苦练技艺、精益求精,才能保障患者的手术安全和疗效。”与其他医护人员不同,郭裕良从立志当医生开始,就开始练习雕刻小龙头,训练手部动作。这个爱好,坚持到了现在。

image.png

刚开始因为不熟练,常伤到手,后来跑到家门口的龙船厂向老师傅请教,学习各种龙头的出处、特色差异等,手部动作越来越灵活,纯手工作品也越来越精美。一个10厘米长的小龙头,以前需要十天左右才能完成,现在五六天就能搞定。“通过专注雕刻龙头,可以释放压力。长期的训练,也令我手部的灵活性、稳定性越来越好。能够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工作融为一体,我觉得非常幸运,这是我多年来坚守龙舟文化的一份意外收获。”看着自己的作品,郭裕良满脸自豪。

image.png

又是一年端午节,郭裕良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打算拍一部中堂龙舟文化微纪录片,让家乡人民引以为豪的文化印记在时间之浪中继续前行。“我觉得文化的传承最重要的还是靠人,除了我们这一代,更重要的是下一代,所以我希望把中堂数百年来积淀的龙舟文化底蕴,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展现在更多人的面前,在下一代心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image.png

因血脉而传承,因热爱而坚持,郭裕良和他的团队核心成员以“接地气”的形式,将数百年积淀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广泛传播,向外界展示了东莞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更多样, 更迎合受众需求,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着国人的文化自信。

(记者 李玉敏 叶汉强)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