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满街都是历史!你身边的“非遗”知多少?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究竟是个什么节日?虎门又有什么珍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文化遗产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目的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那大家知道大虎门有哪些文化遗产呢?

↓↓↓

物质文化遗产  

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国家级)

蒋光鼐故居(国家级)

东莞村头遗址(国家级)

陈益家族墓(省级)

郑氏大宗祠(省级)

虎门医院旧址(省级)

朱执信纪念碑(省级)

礼屏公祠(市级)

逆水流龟村堡(市级)

郑瑜墓(市级)

郭真人古庙(市级)

王氏大宗祠

玉虚古庙

何俊夫妇合葬墓

石洞知青房

东方五眼井

广东水师提督署古井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氏毫火针疗法(省级)

白沙油鸭制作技艺(省级)

节马传说(省级)

鸦片战争民间故事(市级)

方氏正骨(市级)

林旁粽制作技艺(市级)

新湾渔网编织技艺(市级)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笔先人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一个地方居民生活文化的标识,下面请大家一起来认识虎门的“非遗”瑰宝!

↓ ↓ ↓

▲刘氏毫火针疗法

毫火针疗法起源于我国传统医药中的针灸疗法,属中医的“火针”,用烧红的毫针尖芒,迅速对人体表面的腧穴或病变部位施行针刺法,以火热激发经络气血运行,调整经络脏腑,治疗疾病。毫火针疗法适应症范围广,能治多种疾病,在民间相传100多年。我国武术名师刘志清钻研上古医书和祖传针灸法、行医经验,在1908年创立刘氏毫火针疗法。刘恩明师承父亲刘氏毫火针疗法的精粹,返南粤惠济百姓,在虎门中医院传承和传播毫针法疗法近20年,治愈患者无数。刘氏毫火针疗法尤其对岭南人因气候湿热常患的风湿骨痛、泻火解毒和除节散结等有奇效。2022年4月,“刘氏毫火针疗法”被列入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白沙油鸭制作技艺

白沙油鸭历史悠久,制作技艺始于清末。油鸭又称腊鸭,中国北方称为“板鸭”。油鸭以虎门镇白沙村秋冬时节出品的“白沙油鸭”最为出名。其特色在于皮色洁白、皮薄肉嫩、骨脆可嚼、尾油丰满、味香可口。食味特点是皮酥、骨脆、肉嫩、咸淡适中,瘦肉酱色、肥肉不腻。其制作工艺注重刀工、腌制、生晒、风干之适度。被誉为腊味之王,独具中国南方风味。2012年,“白沙油鸭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节马传说

节马是爱国将士沙角炮台守将陈连升的战马,陈连升牺牲后,节马一直在他身边徘徊、恋恋不舍,英兵将其掳至香港,尽管英兵用尽“刚柔”之法,也无法驯服节马,只好把它放于香港山中,它每天朝着虎门沙角炮台的方向悲鸣嘶叫,听到对陈连升及其他爱国官兵为保卫祖国而壮烈牺牲的赞颂时,它便涔涔泪下,这匹马一年后在香港绝食自殉,节气流芳。军民对战马气节十分敬重,称颂此马为“节马”,刻下《节马碑》,把绘图和诗文编成《节马诗册》,以作纪念。2017年12月,节马传说入选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东莞首个省级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

▲鸦片战争民间故事

虎门自古是粤海重要商埠与广东海防要塞,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成为销烟御侮、抗击英军的重要战场,留下了众多的抗敌御侮的历史人物与史实。民间以这些人物与史实为背景,演绎出大量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传奇色彩的保家卫国、奋勇抵抗的传说故事,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在虎门流传至今。故事的主题大多是歌颂忠贞报国的民族精神,赞扬勇敢正直、舍生忘死的爱国情怀。内容既有反映虎门民众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战胜敌人的故事,如《猪笼阵》《竹仔梪水浸英兵》《生死签》《夜战穿鼻洋》等,也有官兵将士奋勇抗敌、视死如归的感人故事,如《陈连陞浴血沙角炮台》《关天培殉难靖远》《九龙之战》《节兵义坟》等。这些故事,往往通过茶余饭后、田间地头、人群中讲述的形式,代代口耳相传。2016年,“鸦片战争民间故事”被列入东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方氏正骨

方氏正骨源于清末民初东莞民间留传的军医正骨手法,创立于东莞厚街镇宝塘村村民方咱女,至今有近百年历史,是岭南中医骨伤科的民间结晶。方氏正骨手法、方氏名药、杉皮夹板和以德行医被誉为 “方氏正骨四宝”。其理伤手法尤重筋骨解剖,具有复位准确、愈合快的特点。第三代传承人虎门镇镇口村村民万润财,在虎门设立万润财正骨诊所专治骨伤骨痛患者,疗效显著。2016年,“方氏正骨”被列入东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林旁粽制作技艺

虎门有种鲜为人知,相传百年的“林旁粽”。这个“林旁”其实是个望文生义的词,意为长在树林旁的植物。粽子有八种形态:菜篮、鱼篓、虾迳、枕头、神靴、凉鞋、笔架、狗头。在制作的过程中要先确定粽子形状,根据不同的编织方法左右上下穿插,拉紧,如此重复数十次。编织好的林旁粽会留下一个小口,以便填充馅料。馅料包括:糯米、花生、眉豆、五花肉、沙姜等。调味后放进容器里,封口,放锅煮。五月初一,先祀神,祈求消灾解难,再给小孩挂香囊,吃粽子。林旁粽的制作结合了珠三角地区的地理环境、饮食习惯、物料功效和手工技艺,是虎门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结晶。2016年,“林旁粽制作技艺”被列入东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新湾渔网编织技艺

虎门镇在东莞历史上,曾是一个传统的千年渔村,现存的村头遗址是虎门先民在3000多年前渔猎生活的古遗址。如今,新湾社区已成为东莞市唯一的省级渔港,而当地的渔网颇具特色。渔网是渔业生产的主捕捞工具,渔网编织技艺在中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新湾渔网编织技艺是新湾社区渔民皆能掌握的一种手工技艺,由家庭口耳传授和村民之间相互学习促进。目前,渔网主要采用尼龙胶丝线等化纤材料。渔民最常编织和使用的捕捞网具有拖网、围网、挂网、旋网等近百种。织网工具主要是传统竹制的网梭、网板。网衣编织包括有打结法、绞拈法和经编法等10多种。新湾渔网编织技艺是虎门渔民千百年以来的古老手工技艺,也是虎门劳动人民千百年渔猎生活的见证。2019年11月,“新湾渔网编织技艺”被列入东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对于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虎门除了做好保护外,还通过非遗进校园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及将非遗项目纳入虎门旅游路线等措施,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让非遗项目焕发新生机。


白沙油鸭和林旁粽制作技艺的精湛,节马传说中的保家卫国精神,鸦片战争民间故事里的爱国情怀,方氏正骨、刘氏毫火针疗法的医者仁心,新湾渔网编织技艺的历史与情怀,在这些虎门“非遗”瑰宝中,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份匠心、一种精神,对于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一起守护传承!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