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莞市第三届非遗购物节现场,工作人员正在讲解木偶戏。 记者 龚名扬 摄
6月11日,“把非遗带回家”——东莞市第三届非遗购物节在东莞市文化馆启动,60个优质非遗项目亮相展销现场,10多个水乡美食商家入驻。市民一边体验非遗技艺,一边品尝传统美食,现场气氛热烈。
当天也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如何让非遗贴近现代人,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东莞推出非遗购物节,吸引市民在“买买买”中感受非遗文化魅力;推出潮流东莞·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非遗之夜”专场活动,让流行元素与传统非遗“碰撞出火花”,助非遗逐渐融入年轻人的时尚生活。
在活化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每一次市民与非遗的邂逅,都是从静止的非遗,向可使用、可欣赏、可体验、有共鸣的非遗迈进的重要一步。
线上线下采购,非遗好物带回家
6月11日下午4时许,东莞市第三届非遗购物节现场,李全和麦芽糖、茶山公仔、新村腐竹和莞草编织技艺产品等一大批非遗好物云集。
在莞草编织技艺摊位,小朋友看着一个个用莞草编织成的手袋、笔筒、茶杯垫兴趣盎然。摊主介绍,莞草编织技艺深受市民喜爱,现在也有中小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平时10元一个的茶杯垫,在购物节八折销售。
为迎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东莞开展为期2天的“把非遗带回家”东莞非遗购物节暨非遗在四区系列活动,以线上“非遗+电商+直播”、线下设立专题墟市等形式,推出一系列满减、买送、秒杀等促销活动,营造非遗惠民的良好氛围。
无法前往现场采购的市民可通过“粤港澳非遗墟市”小程序了解东莞非遗好物,300多种非遗产品入驻,一系列促销活动鼓励市民尽情下单。活动现场,“非遗小姐姐”通过网络平台带网友云逛购物节,携手非遗传承人热情推介。
市民们手捧传统美食在各个档口流转,木偶戏、粤曲等的摊位前围满了体验的市民。“手要举高,手指抓紧杆,手掌放松就可以来回转动人物的脸了。”在入选市级非遗项目的大朗仗头木偶戏前,工作人员阿明正在耐心讲解。
热火朝天的采购之外,非遗展厅内丰富的活动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参与。中堂龙舟周边产品形式丰富,沙田的莞草文创产品造型精美……新亮相的东莞非遗手信展引来市民围观。一旁的茶山公仔展示区,传承人手把手教市民体验上色,张贴在展厅墙上的传统技艺瞬间“活”了起来。
本次购物节除了在东莞市文化馆设立主会场,还在中堂、高埗、茶山、桥头、清溪、石龙、石排、东坑设置了8个分会场,让广大市民逛非遗墟市、看非遗展演、品非遗美食、赏非遗新造。该活动的举办不但提升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让广大群众树立非遗保护意识,还提振了文旅消费信心,促进文旅市场复苏。
非遗与潮流碰撞传承有了新玩法
夜幕降临,东莞非遗又以新的面貌示人。
非遗原创服装秀实力诠释“新中式”,非遗高桩狮遇上Disco舞出新玩法。“潮流东莞·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将非遗搬上唱跳舞台,非遗与潮流的碰撞和融合,绽放出其贴近现代生活的更多可能。
跳跃、托举、眨眼……时而呆萌喜人,时而气势磅礴,醒狮表演在恢宏的音乐下展现出传统文化最精彩有力的一面。6月11日晚,“潮流东莞·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非遗之夜”专场在东莞市文化馆开启,东莞本土醒狮队联圣堂在梅花桩上的“炫技”将观众期待值拉到最高点。
负责人李伟杰介绍,当晚联圣堂共来了12位队员,带来精彩演出“盛唐游”。“醒狮实际上是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我们将这一历史揉进表演中,让大家更加了解醒狮文化。”
除了“盛唐游”,联圣堂还推出开场舞与国风走秀搭配,活灵活现的“狮子”与模特互相配合,时不时逗逗现场观众,成为当晚的“最佳团宠”。“除了不断创新醒狮表演,我们接下来会将醒狮文化与其他文化元素相结合,开发出更多的产品。”李伟杰告诉记者。
客家山歌省级非遗传承人杜带娣也带着自己的徒弟杨艳芬上台表演。
杜带娣表示,客家山歌贵在“临场发挥”和“原生态”。“不需要提前写词作曲,都是临场随机发挥的,所以要脑子灵活。今晚的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舞台,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客家山歌这一非遗项目,我希望今晚之后更多年轻人喜欢客家山歌。”
非遗之夜,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莞香制作技艺”也登台亮相。莞香舞蹈及莞香技艺表演将夏日的烦躁一扫而光,让人在宁静的氛围中感受非遗的魅力。
源于传统,但不限于传统,是当晚演出的最佳注解。当街舞、嘻哈与醒狮结合,当国风服饰搭配流行音乐,当传统文化元素的出现迎来满堂喝彩,一场“非遗+”的演出则展现出更多含义:传统为潮流增色,创意为非遗助力。
让非遗“活”起来加快连接现代生活
“2022年,东莞将创造性实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让顶层‘统起来’,社会‘动起来’,非遗‘活起来’。”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黄晓丽说。
在“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的前一天,6月10日,2022年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会议召开,会上黄晓丽用三组词对今年东莞非遗保护工作进行了规划。
顶层“统起来”是指为非遗保护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顶层保障。具体包括,推进东莞非遗立法、完善非遗保护体系、推动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和对传承人健康的跟踪管理。
社会“动起来”则侧重开展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非遗培训、普及和推广活动,广泛发动社会各方力量认识非遗、参与非遗保护,凝聚非遗现代传承力量。除了加强对非遗人才骨干的培训,非遗传承将联动镇街(园区)、学校、社会机构开发东莞非遗教育课程,向老师传授非遗项目技艺,以学促教,以“教”带“教”,扩充非遗传承力量。在社会层面,今年将开展“非遗进四区”活动,组织25场次非遗活动,送至各镇街的小区、景区、社区、园区,激发市民群众非遗保护传承意识。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非遗宣传展示主题是“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活化”是非遗传承发展的关键,为了将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融入当代生活,让非遗真正“活起来”东莞推出四大“非遗+”创新活动。
“非遗+生态”,打造“江湖山海”非遗系列活动品牌和IP,展现东莞生态之美、非遗之美;“非遗+文创”,举办非遗文创展、东莞非遗原创服装展,整合资源开发“东莞非遗手信”,促进非遗衍生品不断发展;“非遗+产业”,继续依托“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定期推出线上线下东莞非遗购物节等活动,助推成熟的非遗项目稳步向产业化发展;“非遗+旅游”,与万江共建“正丫湾龙舟民俗文化村”项目,以探索传承、发展龙舟文化的新模式,推动正丫湾文旅融合发展。
6月12日上午,在万江街道新村社区举办的龙舟活动现场,30多条龙舟游龙趁景。标准龙舟竞速比赛环节,十多艘龙舟你争我夺,呐喊声与桨板划水声此起彼伏,比赛现场气氛紧张。
这正是“江湖山海”非遗系列活动之一的“江”系列龙舟月活动中的一幕。接下来,水乡各镇街的龙舟活动还将持续进行;非遗文创展、东莞非遗原创服装展也将以常设展览的方式在文化馆迎接一批又一批观众。东莞非遗将与更多元素链接,“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
■数说东莞非遗
截至目前
东莞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达10个
全省排第五
其中
2021年新增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莫家拳、茶园游会)
2022年
东莞新增省级非遗项目10个
包括麒麟舞(竹塘麒麟舞)、木偶戏(大朗杖头木偶戏)、针灸(刘氏毫火针疗法)等,至此省级以上非遗项目达54个
2022年
东莞新增市级非遗项目21个
包括袁崇焕故事、尺八吹奏技法、潮绣(寮步)等
至此市级以上非遗项目达167个
2021年
全年开展89场非遗进校园活动,莞城、中堂、茶山、麻涌等镇街实现全覆盖
完成43场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活动
举办25场“非遗在四区”品牌活动
推动非遗真正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