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手足口病流行规律
现在正是手足口病高发期
如果孩子出现
高烧不退、手足口等部位有水疱、吃不下睡不好……
那家长就要警惕孩子是否中招来了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尤其是1—2岁婴幼儿)。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呈自限性,7—10天病程后痊愈。少数患者会出现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引起死亡。
小贴士:疱疹性咽峡炎是手足口病的“表兄弟”,也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它和手足口病相似,主要有发热、咽峡部疱疹、咽痛、流涎、因咽痛影响进食等症状,少数严重患者可并发高热惊厥、脑炎等。但是不必担心,疱疹性咽颊炎属于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会在4~6日自愈,且其预防措施和手足口病也相同。
成年人也可能感染肠道病毒
感染后大多没有明显症状
但仍具有传染性
因此家中经常照看孩子的成员
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避免将肠道病毒传染给儿童
1. 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等,再经口感染。
2. 通过咳嗽、喷嚏等感染。
3. 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感染。手足口病流行期间(每年的4—6月)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一些大型的、人口密集的场所,如海洋球池、淘气堡等地,减少和病原接触的机会。此外,在托幼机构也要注意好孩子的卫生。
卫生间
粪便也是手足口病的一个传染媒介,因此也要注意厕所的卫生,厕所的地面、台面、牙具、用具这些都要定期消毒。
口鼻、飞沫传播是手足口病的一个重点,孩子的餐具一定要定期清洗或者消毒,餐前一定要认真洗手!
当手足口病流行季节
在人群密集的场所逗留时间过长
接触患病儿童、
个人卫生较差等
都能增加孩子被感染的机会
儿童被病毒感染后多会经历2—10天(平均3—5天)的潜伏期,潜伏期无临床症状,患儿在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起病急,体温一般不超过38.5℃,伴有食欲不振,流涕,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1~2天后在患儿口腔、手、脚和臀部出现散在的、米粒或绿豆大小的斑丘疹或疱疹。
口腔黏膜疱疹散在分布于两颊部、咽后壁,舌边、唇齿侧,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溃疡,其周围有红晕,疼痛感较明显。手和脚的皮疹多发生于手掌和脚掌,皮疹周围发红,疱疹较硬,里面有少量浑浊液体。臀部及肛周也可能出现与手、脚掌同样的皮疹,但躯干及面部很少出现。
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一般情况下7~10天后疱疹愈合,不结痂,不留瘢痕。但因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有极少数患者(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并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甚至危及生命。患儿居家治疗期间,家长及看护人员应密切留意其身体状况,学会“二摸”和“二看”法;
“二看”:看患儿是否精神萎靡不振,看肢体是否颤抖抽搐。
地面、家具表面、玩具等应每天清洁,每周消毒1~2次。
被患儿粪便、疱疹液以及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清洁后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家中如有其他儿童,食宿、玩具和生活用品等应尽量分开,同时密切关注其健康状况。
大人和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后要洗手,大人处理完宝宝的尿片、粪便后也应洗手。有效洗手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

不要让宝宝和疑似手足口病、急性胃肠炎的病人亲密接触。手足口病流行期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6个月—5岁儿童接种EV71疫苗能安全、有效地预防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重症和轻症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