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42.33亿元,围绕农业农村建设24个重点项目,为推动全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新的发展活力。近日(6月23日),东莞公布《东莞市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十四五”时期,东莞将立足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效益,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提升三大优势特色产业
当前,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为农业农村多元化发展提供广阔的拓展空间。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消费需求出现了新趋势,对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规划》结合当前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重点,通过大数据分析规划全市农业产业布局,提出“稳定粮食、蔬菜、水产等传统基础产业,提升荔枝、香蕉、花卉等特色产业,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产业”等三大产业,并通过建图方式进行划分界定,着力提高全市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其中,以打造精品为目标,以良种化、设施化、精品化、品牌化为导向,大力推进荔枝、香蕉、花卉三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打造东莞名优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荔枝产业。贯彻执行东莞市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围绕打好产业、市场、科技、文化“四张牌”,通过实施“10+4+40”行动计划,聚焦重点、聚集资源、聚合力量,促进荔枝产业提质增效,实现荔枝产业特色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使之从“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助力促进产业兴旺。
香蕉产业。依托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以麻涌镇为中心,通过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创建、主体培育等方式,着力打造高端香蕉产业。同时,扶持一批具备品牌优势和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效适度规模生产主体,强化产品产后处理和营销,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花卉产业。继续推进精致、高端花卉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花卉产业效益。大力培育和扶持花卉经营主体,注重品牌打造,转变销售模式,提高产业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借此推动现代花卉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打造“一区两带”流通产业
围绕粮食、饲料和蔬菜等加工产业,支持一批基础好、条件优、实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规划》明确重点打造“一区两带”农产品加工流通发展格局。
粮油加工贸易集聚区。依托以麻涌镇为中心的水运港口型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和以常平镇为中心的陆运铁路型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增强两大产业集群的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东部以粮油和农副产品批发为中心,以及以麻涌、沙田等镇街为中心和以中粮、深粮、中纺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为助推的粤港澳大湾区粮油加工贸易集聚区。

蔬果、水产流通产业带。以石碣、东城、虎门、大岭山等镇街为中心,进一步做强做优蔬菜、水果、水产等农副产品批发为主的农产品物流产业带,对标供港农产品质量要求,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目标,形成农产品流通、加工、配送等全产业链的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新模式,力争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加工配送集聚中心。
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带。以沙田、石碣、大岭山、中堂、茶山、东城、万江等镇街为中心,以东莞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冷链物流优势产区产业园为契机,形成以石碣、沙田镇的广东润丰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润丰国际蔬菜交易中心,增益供应链(东莞)有限公司、增益供应链运营管理(东莞)有限公司冷链基地为核心区,以中堂、茶山镇的江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泽景果品市场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带动区,以万江、东城街道等餐饮食材加工配送集聚区等为辐射区,促进全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加快发展。
全市村组集体净资产突破2000亿
“十四五”时期,是东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迈出坚实步伐的决定性时期,《规划》聚焦现代都市农业、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进行战略谋划,积极实施人才“引进来”、农业企业“走出去”战略,不断提升农业产业集聚力、主导力和竞争力,拓展国内外市场与发展空间。
其中,提升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推动现代都市农业加快发展。“十四五”期间,推动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做大做强,岭南特色优势产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现代都市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健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农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高。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全市所有村(社区)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在按期完成 120 个“特色精品(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25%行政村达到省定“特色精品村”标准,80%以上存量农房完成微改造。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生态环境全面提升,乡村公共设施配套持续完善,农村生产生活更加便捷,乡村治理能力显著提高,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
农村经济发展内在活力进一步激活,城乡协调发展明显增强。

东莞着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助力农民增产又增收。
力争到2025年,全市村组两级集体净资产达2010亿元,年均增长4%;集体经营纯收入达231亿元,年均增长5%。精勤农民队伍加快建设,农民综合素质和精神风貌显著提高,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培育高素质农民超过10万人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7万元。展望2035年,东莞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协调同步,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迈上新的台阶,农民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