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万江智造”崛起密码

万江,因东江碧水流经这片沃土,形成江河纵横的支流而得名。作为东莞主城区的“西大门”和连接水乡片区的“桥头堡”,万江发展在四个街道中起步相对较晚。说起万江,人们往往留住了“下坝坊”“龙舟景”“三江六岸”“水韵都市”这些印象。

近几年,“万江智造”开始迅速进入人们视野。日前召开的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加快万江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上,一连串数据令人惊艳:2021年大幅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4家,高企总数达250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全市排名第 1;研发投入经费支出增长、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比例等多个指标均排在全市前列;193家企业和单位获奖励资助,资助奖金近1000万元……

显而易见,“万江制造”正向“万江智造”加速转变,“智造”开始成为万江一个新标签和一张新名片。“万江智造”崛起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密码?各方普遍认为,有区位优势和品质提升兜底,有集群聚集和政策红利加持,“万江智造”将成为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全新增长极。

竞逐“智”道

巨大的机械手臂,精巧的夹爪,这个设备上点几下,那个机器上动一动,没有人类的操作,机器人也能有条不紊熟练地工作……每一天,东莞市沃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沃德精密”)智能车间内,机器人在产线上忙碌穿梭。

回顾东莞的产业转型升级历程,自动化、智能化带来了全新的“工业革命”。

万江更是以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为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智能制造政策体系,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率先实施机器人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全街道智能装备产业快速发展,智能制造的步伐不断加快。

这样的背景之下,沃德精密也度过了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蜜月期”。

2021年,面对疫情的“严考”,加之产业链人工成本高、物流不畅等困境,沃德精密审时度势根据公司业务发展需求,正式进军机械加工智能工厂解决方案领域,致力为精密零件加工行业提供智能工厂解决方案。目前,打造了SPEX智能工厂系统,该系统包括智能产线、MES系统(数据负责车间生产管理和调度执行)、AGV物流(智能自动物流系统)、机械臂等作业全流程内容。

沃德精密外联部金旺雄告诉记者,启用SPEX系统后,可节省人力成本70%,提高生产效率30%。该系统一经上市,就受到市场的青睐,将成为沃德精密2022年新的业绩增长点。

一直以来,沃德精密十分重视技术创新,每年研发投入呈递增趋势,2021年研发投入占比达到近10%,3年来研发投入已超过2亿元,并聚集了一大批高端人才。“今年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并新招聘120名名牌大学应届毕业生,继续壮大科研队伍。”金旺雄表示。

这个诞生了19年的企业从一个小厂房,扩建至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厂区,再到总投资3亿多元,占地面积30余亩即将投产的新研发中心,发展规模逐步扩大。企业从最开始的代加工发展到如今的集研发、制造、装配、售后服务于一体,产品业务涉及机械制造、自动化、汽车、3C电子、医疗食品、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年产值逾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其实,这只是万江众多企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万江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着力在“卡脖子”地方下功夫,集中开展科技创新攻关,抢占智能装备产业技术新高地。

同样以技术创新制胜的还有广东广视通科教设备有限公司(下称“广视通”),广视通是一家以现代教育装备为主业,专门从事学校一站式智慧教育装备整体规划与生产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华南师范大学的智慧教育装备产学研基地,也是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紧跟教育信息化2.0行动步伐,广视通不遗余力深耕教育装备行业,精心打造的智慧教育装备产品: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智慧书法教室、中考实验教学与操作考评系统、引入智能吊装系统的创新理化生实验室,还有数字地理教室、数字音乐教室、心理咨询室等学科功能室。“以产品创新优势,公司已成为教育装备行业龙头企业。”广视通董事长陈登贵透露,公司近年来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5%,拥有数十项专利证书及软件著作权,公司众多产品被评为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的推荐产品。接下来将倾力打造公司未来教育装备产业园,构建教育装备生态圈。

实际上,科技创新,已成为引领万江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强引擎,不少传统制造企业加快实现装备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规模以上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产业工业增加值提高10%以上,呈现出群雄逐鹿“智造”赛道新局面。

谋定支柱

 

炎热仲夏,刚奔走完计划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4家企业的万江科技创新工作专责组组长覃燕嫦正伏案疾书,归纳整理企业申报资料。看到一家家智能制造企业成功认证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她不禁感慨万千——产业转型升级稳准了,万江经济发展后劲更足了。

2015年之前,万江支柱产业还是以造纸业、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低端产业为主,没有太多人关注智能装备制造业。作为主城区之一的万江,凭借厂房租金价格洼地、先天地理优势,吸引了不少装备制造企业落户。

就在这一年,省市推动“一镇一品”专业镇建设,万江在摸底中发现,这些装备制造企业不乏相当智能化水平,工业产值规模崭露头角,于是申报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数控装备)认定。覃燕嫦透露说:“一开始,我们申报的便是智能装备制造,后来省里觉得智能装备太大了,于是乎才定为数控装备。”

认定了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数控装备)后,怎么把智能制造产业抱团形成支柱产业?这道命题关乎万江在“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发展。

万江把“筹码”押在了智能制造行业协会上。覃燕嫦说道:“作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我们选取了八家智能装备制造的企业作为发起单位,至此全市首个以政府为主导的智能装备行业协会孕育而生。”

“如今协会已纳入100家企业会员。自动化和机械加工行业比较集中,会员们经常沟通交流,大家对口的业务都彼此合作支持。”万江智能制造行业协会会长刘济川表示,经济发展、人社、税务、生态环境等部门和协会经常会组织“智造企业大讲堂”分享经验,帮助会员解决问题。

让刘济川惊喜不已的是,在前不久刚结束的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加快万江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上,协会近六成会员企业获得资金奖励。

良好的营商环境更体现在万江街道办事处办事效率高上,这对于发展智能制造至关重要。刘济川说,智造企业愿意在这里扎根,还乐意引进上下游供应商到万江发展。日前他还带领一家从事机器设备配套产品生产的企业到万江滘联物色厂房。

“智造”升级,离不开创新“加持”。在智能化提质增效的道路上,创新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近几年来,随着科技创新的总基调越唱越响,万江持续推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协会会员有七成都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数据还显示,万江近年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行动计划,成立领导小组,出台多项扶持政策,街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成效突出,数量从2015年的35家增长到2021年的250家,增幅达614.29%。

不创新,无以立。目前,万江高企总数全市排名前列,其中市百强创新型企业5家,市瞪羚企业1家;规上高企127家。2021年规上高企实现工业总产值188.6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5.55%,成为万江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此外,目前万江的上市、上市后备及新三板挂牌企业,均属高新技术企业。

政策加持

沃德精密、广视通、联纲光电等193家获得万江街道数万元至数十万元的扶持资金……6月30日,万江召开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加快万江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颁发2021年度万江街道扶持产业发展项目奖,共发出奖励资金932.23万元。

对扶持产业发展万江从不“吝啬”。即便受疫情影响,财政并不宽裕之下,万江仍然拿出近1000万元奖励,殊为不易。但这更加表明了万江街道一直以来坚持科技创新,扶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对推动当前万江经济稳增长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相比数年前,万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增多,但规模小、利润少。万江街道分管经济的党工委相关负责人亦坦言:“我们要正视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匮乏,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产学研合作层次不高,缺少强有力的支柱产业和大型龙头企业等突出问题,下决心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正因如此,要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就要补齐这个“短板”。怎么补?加强科技创新,激活高科技智能供给的“源头活水”——

近年来,万江加速孕育数字经济新业态,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培育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的重点企业和标志性项目,深入推动智能制造发展。

2021年,万江顺利通过东莞市创新强镇建设项目立项,成功打造以MR技术为基础的科普教育实践基地;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排名全市第一,规模以上智能装备制造业产值达118.35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47.41%,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4家,百强创新型企业2家,瞪羚企业1家。

当前,万江积极搭建科创服务平台,依托数字经济深度转型,实施人才引进工程,装备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

为此,万江出台了《万江街道推动科技创新扶持产业高质量发展奖励暂行办法(2022年修订)》。根据该《办法》,每年安排2000万元作为扶持产业高质量发展奖励专项资金,具体扶持包括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建设、推动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鼓励科技创新、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同一企业同一年度内获得街道财政各项奖励和资助总额不超过100万元。

如今在多项政策的扶持下,企业的发展优势逐步累积,科创氛围越来越浓厚。

新增长极

目前,东莞智能装备产业整体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去年东莞参与的“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成功入选了第二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为把握这个时代“风口”,万江提出,依托智能制造行业协会抱团发展,全力支持街道倍增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大力推动传统产业依托数字经济深度转型,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打造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万江样板。

那么,万江未来数年发展数字型经济将剑指何处?而手上的智能制造“王牌”有哪些?据了解,经过多年努力,万江发展成为广东省数控装备技术创新专业镇,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智能制造行业协会,拥有1710家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占全街道工业企业总数6841家的25%,其中不乏像微科光电、沃德精密等行业精英企业,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这是由万江发展征程、工业特点和与周边城市错位发展所决定的,是万江经济最重要的基本盘,更是万江经济创新智造的增长极。

谋定而后动。万江街道党工委书记袁丽群在加快万江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上表示,万江将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创新强镇注入新动能;要担当科技自立自强时代使命,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和行动自觉加快推动科技政策扎实落地。同时,要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引育等“四大工程”,处理好防疫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内因与外因、人才与环境四个方面的关系,并勉励企业更加突出科技创新核心地位,群策群力,努力开创万江科技创新发展新局面。

一名智能装备行业专家也表示,万江要依托“数控装备专业镇”良好的产业基础,主动挖掘本土企业在一体化集成方面的潜能,巩固发展以都市型智能装备和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的智能制造产业,推动一批重点智能装备项目建设投产,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效应。

事实上,万江目前正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平台,也面临无连片开发用地的考验。万江紧靠老城区,由于过去缺乏科学规划,开发强度高,无法持续进行土地增量开发,仅能依靠存量土地二次开发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在不同的会议场合,袁丽群要求加强鼓励物业的收储储备,加快老旧工业园的改造,打造低成本高品质的产业空间。

万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黄冠煊表示,未来,万江将围绕创新强镇建设内容,瞄准智能装备制造、精密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动漫、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高端环节,重点培育和招引既符合当前产业风口,也切合万江产业发展实际的产业项目,同时,加快推动大汾、滘联等一批工改工项目土地收储改造工作,为产业项目发展储足空间。

今年是东莞迈入“双万”时代开局之年。可以预见,随着全市“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战略的全面、纵深推进,“万江智造”必将迎来更大的机遇,“万江板块”也必将成为“双万东莞”加快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板块。

数说万江科创

2021年,万江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4家,高企总数达250家,规上高企工业总产值188.6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5.55%,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全市排名第一。

企业创新投入不断加大,2021年度规上企业研发投入9.64亿元,同比增长26.72%;规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1.33%,是全市研发投入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十个镇街之一,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比例最高的十个镇街之一。

目前万江共有东莞市百强创新型企业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家;国家、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5家,省市级创新团队3个,省市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共23个,创新动力和能力不断提升。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