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你一定听说过,但丙肝你了解多少?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6-2021年全球卫生部门病毒性肝炎战略》统计,全球急性感染以及与肝炎相关的肝癌和肝硬化每年造成140万例死亡——堪比艾滋病和结核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在这些死亡人数中,有47%是由乙肝病毒(HBV)造成的,有48%是由丙肝病毒(丙肝病毒)造成丙肝病毒精通隐秘作案,它可以悄无声息地潜入人体内繁衍壮大,不知不觉攻陷我们的肝脏,直至我们的健康全面失守。
丙肝病毒藏得好

当丙肝病毒入侵体内的时候,它能通过分泌出一种糖蛋白干扰免疫系统,来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从而不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
就算倒霉被识别出了外来者身份,丙肝病毒还会通过伪装来逃避追捕,让免疫系统认不出来。
除此之外,勤恳耐劳的肝脏无形中也成为了丙肝的「帮凶」。
部分肝脏细胞被破坏的时候,剩余的正常细胞会接过受损细胞的工作,以维持肝脏的正常功能。
因此被病毒攻击的最初一段时间内
人体也不会有特殊的感觉。
另外,肝脏中的神经细胞在受到损伤时会降解,失去对「疼痛」的反应能力,所以,即使肝脏「受伤」一般也不会像胃、肠、心脏等器官剧烈的疼痛感。
就这样,隐忍不发的肝脏也让丙肝的存在很难被暴露。
丙肝也可能转为肝癌

病毒性肝炎存在着“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的过程。丙肝病毒在肝细胞中悄悄复制,破坏肝细胞,肝细胞在修复过程中慢慢就出现了纤维化。就好比伤口修复后会留疤痕,这疤痕就是纤维组织。年复一年的“损伤-坏死-修复”,肝脏从纤维化变肝硬化,甚至转变为肝癌。
在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者中,20年内出现肝硬化的危险在15%和30%之间。而肝硬化患者中,每年约1%-4%会发展成肝癌。

丙肝无法用疫苗预防

我国虽然是乙肝大国,但是调查显示,随着1992年新生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在1992-2014年间,29岁以下人群乙肝感染率从10.1%下降到2.6%。
但不同于乙肝,目前没有可以预防丙肝的疫苗。
因为丙肝病毒是RNA型病毒,一共有6个基因型,具备极高的遗传多样性。抗体结合的病毒表面蛋白不仅在菌株之间迥异,甚至同一蛋白可以具有两种不同的形状。
疫苗难以应对丙肝病毒的异变。
不过好在,丙肝的传播途径十分明确,可通过血液、性行为和母婴传播。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避免一些高危行为而起到一定的预防丙肝的效果:
(1)避免不必要的注射、使用血液制品;
(2)避免接受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进行侵入性操作,如拔牙和内镜检查等等;
(3)珍爱自己,远离毒品,尤其避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4)同样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工具等可能传播体液的器械;
(5)保持单一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
(6)感染丙肝的妇女在治愈前注意避孕。

丙肝有特效治疗药物

既往丙肝的治疗方案主要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不良反应较多,病人耐受性差,且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故既往很多慢性丙肝患者并未接受治疗。
但近年丙型肝炎的治疗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治愈已成为可能。
目前针对丙肝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抗病毒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干扰素、利巴韦林、丙通沙等,一般采取联合治疗。通过抑制、对抗丙肝病毒和双向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保护肝脏。
只要坚持足够的用药时间和用药剂量,就可以顺利完成疗程,目前,丙肝治愈率可达95%以上,部分丙肝抗病毒药物也已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