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质量和标准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也是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不久前,从国家层面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东莞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工作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这是东莞继2016年、2018年两次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领域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后,又在质量领域获此殊荣。
6月15日,2022年东莞市质量强市建设工作会议在市政府召开,正式宣布了这个好消息。同样是在这次会议上,与会企业洞悉到东莞下一阶段质量强市建设工作重点,还有多家企业从市领导手中捧回了一个崭新的牌匾——“第七届东莞市政府质量奖”。
“东莞市政府质量奖”,是东莞市政府设立的最高质量奖项,由市政府批准、表彰或奖励。这个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对获奖单位而言含金量颇高。
无论是来自国务院的通报表扬,还是“东莞市政府质量奖”的获奖企业,都是东莞质量强市、质量强省、质量强国道路上树立的一个又一个新标杆。

■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镜头产品
关键词:秘诀
质量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户外监控探头,到智能驾驶中的摄像头;从家庭监控器,到扫地机器人……第七届东莞市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总部位于东莞长安的宇瞳光学的产品已经广泛覆盖了平安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家居、车载、机器视觉、消费电子、VR/AR、医疗器械等专业视频监控等诸多领域。
正是深谙“质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宇瞳光学终坚持自主创新研发,掌握了行业的核心技术,致力于成为细分领域内专注的“制造业单项冠军”。该公司在研发经费上的投入逐年提升——2019年投入5324.57万元;2020年投入6494.64万;2021年投入13360.07万元,投入资金比2020年两倍还要多。
凭借着出色的光学性能及性价比优势,宇瞳光学已连续6年在全球视频监控镜头市场保持占有率第一的优势,而且占有率数据仍在不断扩大,呈现逐年攀升的态势。
除了公司内部的200多名研发人员,宇瞳光学还十分懂得借助外力提升科研能力——2018年先后与长春理工大学、西安工业大学成立“光学科技创新联合实验室”;2020年与蔡司成立“安防摄像头联合实验室”,与浙江大学成立了“机器视觉联合研究中心”,借助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研水平,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
朱盛宏透露,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主要科技成果均处于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累计申请专利500余项,授权300余项。特别是基于玻塑混合光学系统设计与开发技术、鬼影炫光控制技术、高密度监测技术、光学镜头的不良仿真反馈技术、视觉分辨率的自动化监测技术等技术领域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正是得益于领先的技术优势,该公司近年来市场份额、市场地位、财务指标等均表现良好,也支撑了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
最近,朱盛宏正在忙着申报广东省政府质量奖,申报材料十分厚重。早前,该企业已经拿到了东莞市政府质量奖。
申报质量奖有什么好处?
朱盛宏表示,好处不少——在申报东莞市政府质量奖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绩效得到了质的提升,实现了从“优秀”向“卓越”的跨越;通过在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大大提升了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以前只知道要做强做大,但具体应该怎么做?确实不清晰。”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迷茫和困惑,在申报东莞市政府质量奖的过程中,找到了答案。
这是因为,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会在组织开展质量奖评审时,推动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经营结果等7个方面分析查找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将先进管理工具引进、消化、吸收并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形成快速适应内外部挑战的应变能力,实现“从速度优先到质量优先,从机会成功到战略成功”的转变。
“通过7步分解法,我们知道应该往哪些方面发力,并结合国家政策、市场大环境、市场容量、客户需求、核心竞争力等多方因素,定下一个精准的战略定位。”朱盛宏坦言,目标清晰了、战略明确了,企业后续发展更加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不仅如此,获得政府质量奖,也让企业获得了来自官方的肯定和评价,赢得了市场的欢迎和口碑。“不是我们自己说做得是对的”,而是有这样一个评价体系,印证了企业的做法是科学的是对的。
2021年,宇瞳光学营业收入突破20亿元,达到了20.62亿元,利润超过2.7亿元。宇瞳光学的业绩飘红,也印证了质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东莞理工学院已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关键词:成效
高校高质量发展为东莞输送人才
质量强,则百业坚强。象牙塔里的高等学府同样如此。
在东莞,东莞理工学院凭借高质量发展,成功斩获了第七届“东莞市政府质量奖”,成为该年度为数不多的一家非企业类获奖单位。
一所大学的高质量发展有哪些表现?
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介绍,如今,东莞理工学院不仅已然成为广东首批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也已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2020年,东莞理工学院在全省率先设立质量管理工程本科专业,2021年5月正式获批“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并连续4年蝉联中国应用型大学排行榜首。
手捧“东莞市政府质量奖”奖牌,东莞理工学院底气十足。在东莞理工学院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发展之路上,早已明确了这样一个目标——办一所扎根东莞且扎得深、立得稳、靠得住的理工大学,深深扎根东莞并推动东莞产学研高质量发展。
一直以来,东莞理工学院坚持与东莞产业经济深入合作。
如该校瞄准东莞区域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把握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态势,紧扣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需求,主动对接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终端与研发总部、滨海湾新区等布局,加强学科交叉创新与专业跨界融合,重点建设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创新服务三大特色学科专业集群,形成了工学学科集成度高、学科专业群与产业链关联度高、学科布局与东莞主导产业吻合度高的学科特色。
如该校与东莞22个镇街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设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中心等载体平台,促进科研成果高效转化。2018年以来,在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年度评选中先后获得13项重要奖励。不难看出,在产学研合作领域,东莞理工学院始终坚持扎根地方、贴近产业,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服务支撑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而在东莞企业最为迫切的人才培养和输送上,东莞理工学院助益良多——迄今东莞理工学院已为地方培养各类人才11万多人,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其中97%留省内工作,近八成留东莞就业创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及金融行业,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5%以上。
东莞战略发展需要什么,东莞理工学院就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用高水平科研力量服务东莞高水平发展。
该校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等区域布局,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同时集中力量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瓶颈,推动区域产业加快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东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展示
关键词:品质
技术创新树立行业标杆
“质量是企业第一生命线”,即便在疫情的冲击下,企业想要逆势突围也必须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
位于清溪镇银泉工业区的东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宜安集团”)不仅是一家上市企业,而且也是第七届“东莞市政府质量奖鼓励奖”获奖企业。
在宜安集团技术总监唐国平看来,质量奖释放出的信息不仅仅是某家企业的产品质量过硬,更多其实是对这家企业全方位质量的肯定,特别是对企业经营层面、技术创新等综合成果的肯定和嘉奖。
从酚醛树脂材料到镁合金,再到生物医用镁合金、液态金属,宜安集团不断通过对材料的创新突破提升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质量对于企业到底有多重要?很多人都懂得“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企业经营和管理也是如此。唐国平直言,公司早已定下了“风物长宜放眼量”的长远发展格局。因此无论市场竞争如何激烈,整个公司层面始终秉持“质量是企业第一生命线”的质量理念。
早在立足生存阶段,该公司便已深刻认识到用质量管理体系保证提供合格产品能力的重要性,于1999年通过了ISO9001:1994体系认证,“预防缺陷”的质量意识逐步形成、纠正预防管理日益加强,QC七大手法得到充分应用,从成品质量检验向前延伸到制程质量控制、来料质量控制,形成了进料管理-制程管理—出货管理系统流程。
随着集团发展及业务多元化,各类管理体系得以导入实施。特别是5年前,该公司了解并引入了国外先进的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整合了84个过程文件,优化整合200多份表单,覆盖全部流程,实现一体化、全流程闭环管理,整体效率大幅提高。
走进宜安集团的展厅,可以看到剃须刀、手机卡槽、汽车精密结构件,抑或是可降解的镁骨钉。这些看似不甚相关的展示产品,其实正是宜安集团在材料技术产业中发展的一条清晰路径。
从一开始只具备低附加值材料加工成型能力的家电生产企业,到如今已经在高附加值材料技术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转化能力的科技公司,宜安集团已经实现了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变,并不断形成技术壁垒、树立行业标杆。
大家都知道,压铸行业同质化竞争十分激烈,而车身结构件一体化压铸是汽车轻量化和降本提效的必然选择。想要从压铸红海中寻求商机、获得优质客户和订单,质量改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一款新能源电车转向器管柱为例,早期行业内多采用的是铝合金压铸而成,单个重量约600克。在进行轻量化改造过程中,宜安集团开发出了一款镁合金转向器管柱,重量一下子减轻了1/3,性能还得到了提升。于是包括电机壳体、电控箱体、智能座舱、中控屏幕支架等国内外新能源汽车镁合金配件订单纷至沓来。
关键词:荣誉
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成效突出
东莞获国务院点名表扬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关注发展质量,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并把质量强国放到了战略高度,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推进质量强国建设,东莞已然走在了前面。
6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中,通报表扬东莞等10个地方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工作成效突出。
这是东莞继2016年、2018年两次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领域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后,又在质量领域获此殊荣。
通报表扬之外,“通报”还透露了来自国家层面的激励支持措施——2022年,市场监管总局将对包括东莞在内的10个地方在质量工作改革创新试点示范、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布局建设、质量提升行动重点帮扶、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制定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获得来自国家层面的表扬,东莞心中有底气。作为国际制造名城,东莞此次不仅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的督查激励,也是广东省地级市中惟一的一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在最近一次的全省质量工作考核中,东莞还连续第4次获评最高等级A级,近3年均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和消费者投诉事件。
这些成果都是东莞持续深化质量强市建设,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积极推进制造业质量变革得来的——东莞着力加大对质量工作的整体统筹,调整设立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质量强市领导小组,成立市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领导小组,将质量强市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建立镇街(园区)质量发展水平及NQI投入指标体系并纳入考核,以“一镇一品一策”创建“质量变革示范镇”,成立全国首个市场监管共建共治联合会,形成党政齐抓、企业主建、社会共治的大质量格局。
我们欣喜地看到,未来东莞将以获国务院督查激励为动力,大力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深化标准改革和标准提升,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为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数说东莞质量
2022年6月9日,东莞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工作成效突出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最近5次广东省对地级以上市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东莞均获评A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连续6年高于94%,近3年未发生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以及工程、服务等领域的重大质量安全事件
东莞PCT国际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制修订国际标准110项,居全省第二;国家标准1124项,居全省前列
2.68万家企业共获得各类有效认证证书约9万张,居全省第二、全国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