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汛以来,麻涌镇14个村(社区)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4点都会利用村中的大喇叭向群众讲解防灾减灾知识,努力打通防灾减灾宣传“最后一公里”。
大喇叭是行政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的内容之一。去年,麻涌镇减灾办制定方案,将2020年的巨灾保险赔付资金用作辖区9个村(社区)创建的补贴费用,充分调动了各村(社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的积极性。

■去年,麻涌镇利用巨灾保险赔付的资金推进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图为“十个有”中的宣传栏 麻涌应急管理分局供图
这是东莞巨灾保险制度助力城市“韧性”提升的生动写照。通过发挥巨灾保险项目的“杠杆”作用,近年来,我市扩大了灾害救助覆盖范围,持续提升基层灾害救助和防灾减灾的整体能力。
联系实际
建立实施巨灾保险项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重视“韧性城市”建设,提高抵抗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东莞同样不例外。2020年建立的东莞市巨灾保险制度,正是我市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抓手。
据介绍,我市的自然灾害事件主要有地质灾害(包括地震、塌方)、气象灾害(包括台风、龙卷风、暴雨、强对流、雷电)及其衍生的次生灾害(包括山洪、泥石流、滑坡以及上游带来的洪水灾害)、海洋灾害(包括咸潮、台风灾害衍生的风暴潮)等。2012年至2019年间气象灾害数据及经济损失数据显示,我市因自然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3.61亿元,其中90%以上的损失是因台风、强降水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所导致。
立足我市的实际状况,东莞市巨灾保险项目将台风、强降水作为灾害因子,按3:7的比例分别设置台风和强降水保费规模,并明确巨灾保险的保费由市、镇两级财政按1:1的比例分担,赔款资金也由市、镇两级按1:1的比例平分,巨灾保险的赔偿资金可用于救助因台风、强降水及其引起的次生灾害所导致的财产损失,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将部分赔款资金用于防灾减灾工作。
发挥作用
累计赔付4000万元
巨灾保险实施两年多来,为我市防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记者从市减灾办、市应急管理局获悉,截至2022年7月27日,我市巨灾保险项目已赔付9个案件,赔付金额共4000万元。
在历次灾害中,承保公司配合执行单位第一时间启动大灾应急机制,用最短的时间实现赔付,充分发挥了巨灾保险对灾后处置快速、高效的经济补偿作用。
比如,2020年“5·22”“6·7”大暴雨期间,东莞多个镇街出现严重积水和内涝,部分镇街农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强降雨的成灾指数触发了东莞市巨灾指数保险赔付阈值。灾害发生后,市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开展查灾核灾工作,协调市巨灾保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召开会议,审议从巨灾指数保险赔付款中安排农业生产灾害救灾复产资金,经报请市政府同意后,拨付600万元用于农业救灾补助,为开展灾害救助工作及时提供资金保障。
除了将巨灾保险的赔付资金用于灾害救助工作外,部分镇街也将赔付资金用于建设行政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工作中,不断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其中,麻涌镇减灾办结合辖区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的检查验收工作,将2020年巨灾赔款资金作为验收排名靠前村(社区)的建设补贴费用,通过考核指挥棒推动各村(社区)不断提升应急能力。截至去年10月底,该镇各村(社区)已顺利完成“十个有”创建工作。
石排应急管理分局从巨灾赔款资金中安排19万元用于补贴各村(社区)落实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为该镇19个村(社区)有序开展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提供支撑,推动各村(社区)加快建设应急值守系统,配备配齐对讲机、值班电脑等有关设施和装备。据悉,该分局接下来将用好巨灾保险赔付资金,发挥资金对各村(社区)防灾减灾基础建设的支持作用,进一步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继续推进防灾减灾工作向规范化发展,并重点围绕宣传、培训和演练等,全面提升群众防灾避险意识,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