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水安东莞丨兴水利除水患 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更完善

【编前语】水是生存之本,也是生态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水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统筹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协调发展、协同共治,水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河湖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群众对优美水生态环境的需要得到不断满足,水资源供给保障标准、保障能力、保障质量不断提升,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务支撑。

微信图片_20211231145733_副本.jpg

兴水利,除水患,水旱灾害防御是水务部门的天职。非凡十年,东莞市水务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全力防御水旱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城市运行安全。

堤围加固加高 沿线居民告别水淹

漫步道滘镇北海河绿色慢行系统,河堤蜿蜒,水清岸绿,而2020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杂乱的沿河违建,每当台风来袭,附近都会遭受水淹。

北海河绿色慢行系统项目于2020年动工,今年4月全面竣工。项目建成后,有效地提高北海河两岸堤防安全和防洪能力:对比“五十年一遇防洪标准”与“历史最高水位+安全超高标准”的水位值,堤面标高提升到4.1米,防浪墙标高提升到5.2米,能够抵御50年一遇的洪(潮)水,有效提升昌平、大岭丫、小河、北永、大鱼沙、九曲、大罗沙沿线7条村的堤防防洪(潮)能力。

这是沿海水乡片防洪工程补短板的缩影。近年来,东莞紧锣密鼓开展防洪工程建设,抢抓有利天气时机加固堤防。仅2021年,沿海水乡片堤防达标加固57.593千米,石马河干流防洪及景观提升工程建设完成42.6千米。

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陆续完工 守护江河安澜百姓安全

东莞临江靠海,受暴雨、台风影响,洪涝灾害易发。近年来极端天气的频度、强度愈发猛烈。其中,2018年“山竹”台风引发风暴潮,东江南支流泗盛涠潮水位高达3.23米(珠基高程),超百年一遇,超历史最高潮位,给河海堤防造成了巨大压力。

微信图片_20221019162915_副本.jpg

十年来,东莞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整体性跃升。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陆续完工,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全面推进,为保障江河安澜增添底气。

十年来,东莞圆满完成了东引运河峡口至石鼓段、东江北干流石龙南岸、茅洲河界河段等骨干河道整治及防洪工程,马滩水闸、潼湖围陈屋边水闸、石马河河口东江水源保护一期工程等重点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挂影洲围石碣泵站扩建工程、松山湖犀牛陂排渠工程、茅洲河界河段综合整治工程(东莞部分)先后获得中国水利工程最高奖项“大禹奖”。

石马河河口东江水源保护一期工程是省重点督导,深莞惠三市携手共治石马河的民生水利项目。工程主要包括河口水闸、调污箱涵、建塘反虹涵三部分水工设施。联合调度这三项工程设施,既有效提升石马河调污工程的调污能力,保护东江水源水质,保障粤港供水及东江下游我市大市区沿线水厂取水安全,也调节石马河和东引运河水位,减轻灾害天气下沿线防洪排涝压力。

茅洲河界河段综合整治工程(东莞部分)治理堤防11.88公里,防洪(潮)标准为100年一遇。工程建设前,旧堤防洪排涝标准低,汛期、台风季,遇涨潮时会造成顶托,发生漫堤、倒灌、内涝,导致人民财产损失。工程于2019年建成以来,再未出现河水漫堤、倒灌现象。同时,随着茅洲河水质不断改善,沿河碧道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数说十年东莞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成效

东莞累计完成四批次共492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验收。

河海堤防达标建设工程新增150.8公里,堤防标准由不足20年一遇提升至50-100年一遇。

治理中小河流42条112.87公里。

水库累计除险加固25宗。

建设56个水务应急物资仓库。

组建36支1264人的水务应急救援队伍。

分类精准整治挂号易涝点,累计完成登记在册易涝点整治130个。

全市建成区海绵城市面积占比达到31.5%

水土流失容易造成泥沙淤积,抬高河床,堵塞排水管渠,引发山体滑坡,增大洪涝和次生灾害风险。加强水土保持,治理水土流失,是防洪排涝保安全的重要屏障。非凡十年,东莞大力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东莞市水土保持条例》立法并颁布实施,十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6平方公里。建成黄沙河、清溪水、西太隆河综合整治工程、谢岗银山湿地公园、常平常新公园、滨海湾东宝公园等一批融入海绵理念的典型项目,全市建成区海绵城市面积占比达到31.5%。2021年,东莞以第一名成绩入选省级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有效应对东江流域60年来最严重旱情并发咸潮

“自来水现在不咸了。”今年3月4日清晨,厚街汀山的居民拧开水龙头接水刷牙,杯中水口感不再咸。当天,该片区供水的第三水厂,取水口氯化物平均值为16.7毫克/升(国标为250毫克/升),而东江东莞段沿线14家水厂氯化物最高值只有54.0毫克/升。

居民用水告别“咸味”,是东莞抗旱防咸保供水的真实写照。

微信图片_20221019155009_副本.jpg

从2020年10月起,受极端天气影响,东江流域遭受60年以来最严峻旱情,2021年东江流域降雨量较常年偏少32%,由于此轮旱情出现“降雨、蓄水、径流同时严重偏少的特大枯水期”,导致东莞咸潮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影响水厂规模大。

今年1月22日是东莞供水史上遭遇咸潮最严重的时刻,值得庆幸的是,在抗旱防咸保供水专班的努力下,咸潮未对东莞居民生活及经济社会造成大的影响,未出现大面积长时间的停水现象。

面对咸潮侵扰,东莞市成立抗旱防咸保供水领导小组,综合采取蓄水保水、管网联调、工程调度、节水降耗、宣传引导等举措,加密水质监测3000点次,按潮汐规律一天两次调度挡潮闸等水利工程,科学调度保障受影响区域取供水35731万立方米,水库应急蓄水最高达11085万立方米,水厂应急复产7家制水1319万立方米,每日压减用水计划6%约27万吨,紧急采购30辆应急送水车等应急装备,预购预置东江南支流临时挡潮围堰保底工程建设材料,有效应对持续93天的咸潮,取得2021-2022年枯水期抗旱防咸保供水全面胜利。

(记者 林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