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六岸”生态如何修复?专家建议重建城市荒野、再塑生态公园

强化河流成为城市“自然之窗”理念、做好城市荒野保护、为候鸟创造栖息条件……“三江六岸”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又有新进展。近日,市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现场指挥部(下称“现场指挥部”)召开专家评审会,对规划进行评审把关。

评审会通过线上、线下参加结合的方式,邀请了来自城市规划、生态规划、生态修护、园林景观、水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六位资深专家、学者组成专家组进行评审把关,市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东莞航道事务中心以及莞城、东城、万江、高埗、石碣等镇街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做好中心城区“山水文章”

三江六岸片区总规划面积约48.7平方公里,依托中堂水道、汾溪河、东莞水道三条水系,跨越莞城、东城、万江、高埗、石碣五个镇街,形成延绵70公里岸线的重要滨水空间,沿线包含河、湾、塘、渠、园、岛、洲、田、林等多元生态空间,是东江流域历史资源最丰富、开发条件最成熟、滨水特色最精华的段落,也是中心城区切实做好“山水城”之“水文章”,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滨水空间。

大王洲岛生态修复效果图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快速城市化阶段粗放式发展,导致片区缺乏战略层面的生态规划管控指引、生态敏感地带缺乏合理保育、生态修复工作滞后、滨水公共活力不足、城市风貌形象不突出等问题。

为更好地保护与利用三江六岸片区生态资源,做好片区生态底线管控和生态赋能工作,现场指挥部牵头组织开展了《三江六岸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基于蓝绿生态基底条件,提出了明确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发展目标,形成了“分区+分类+分级”的蓝绿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及管控要求,统筹指导重要生态景观项目实施落地。

专家组听取了编制单位关于《三江六岸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成果的汇报,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对于三江六岸片区的生态底线管控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并从优化格局定位分析、加强管控成果传导与转化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现场指挥部和各相关单位将充分吸收专家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尽快完善修改规划成果,以确保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推动东莞三江六岸生态修复和保护规划工作。

再塑生态公园做好城市荒野保护

“加强规划的价值导向,强化河流城市‘自然之窗’的理念。”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建议,要抓住河流和城市本身特色,通过规划引领,揭示水生态、水安全与人的使用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和多部门管控的复杂性,推进水岸协同治理,考虑在城市里面重建荒野的可行性。

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庞伟亦有同样的观点,他建议从生态角度反映土地的愿望,提出与经济发展规划相匹配的生态空间规划发展目标及抓手。规划要回溯河流的历史状态、自然状态,研究生态公园再塑的可能性,做好城市荒野保护。

龙湾片区生态修复效果图

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张莉建议,三江六岸位于东江三角洲重要滩涂廊道,需加强水鸟栖息地及廊道研究,提升水鸟保护的项目定位及目标;深化水陆交界带的设计,考虑探索将河道两侧有条件的绿地都开放给河道,为鸟类提供高潮位栖息地。

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总工程师杨军锋建议,要提出多元化的生态化修复理念和管控体系,加强水污染防治,保护好片区的水资源,结合现状水动力不足问题,研究加快水循环的多种形式,提升河道自净能力。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生态学系教授黎华寿建议,一是结合地域特点、人文条件,突出具有东莞和片区特色重点工程的生态特色名片规划设计;二是研究生态空间面临的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强化规划基于自然的生态恢复解决方案的理念;三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将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相结合,从食物链的角度为候鸟创造栖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