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工作无小事,人民代表为人民。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通达社情民意的优势,做好调解工作,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达到“矛盾纠纷不出社区,化解在基层一线”的良好效果,2022年10月,虎门司法分局、镇人大办依托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了全镇首个“人大代表调解工作室”。

人大代表调解工作室设立在虎门镇北栅公园东门,由市人大代表、全国模范调解员刘盛渊,镇人大代表、虎门司法分局局长黄沛森,镇人大代表、镇人大办主任梁肖珍,镇人大代表、镇综治办副主任陈汉明,镇人大代表、北栅志愿者服务站站长陈国超等发起成立并入驻工作室,参与和监督调解工作。
工作室成立以来,代表们在实际调解工作中准确运用有关法律条款,结合村规民约、乡土风情,采取多样的方式方法,深入实际、深入家庭了解当事人的心理状况,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让居民群众在调解的案件纠纷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最短时间内达成协议,达到案结事了人和的目的。
10月份,工作室已成功调解9例案件,解答法律咨询30人次,涉及邻里纠纷、损害赔偿纠纷和劳务纠纷等。几则案例生动地说明了调解室对化解矛盾纠纷起到的重要作用。
案例一:陈先生住的楼层因楼上漏水受到困扰,楼上的住户万某不觉得是自己的责任去维修,双方陷入僵持。刘盛渊代表得知情况后,主动联系双方进行调解。在调解过程中,耐心倾听了当事人反映的情况及调解意向,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提出了可行性较强的调解方案,通过详细的解释,最后万某承诺支付维修费,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陈先生对刘盛渊代表表示感谢,称这个设在家门口的调解室非常好,能及时解决群众矛盾纠纷。
案例二:外来务工人员柳某与工友黄某某因生活小事发生口角后打斗,造成两人都有轻微伤,双方在得知人大调解工作室后便过来寻求调解,当值的黄沛森代表首先对他们同事之间发生的打架进行了批评,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双方认识到要珍惜工作机会、不计较日常小事,终于促成双方达成和解,握手言和。
案例三:姚某军在北栅某建筑公司上班,于9月28日清晨被工友发现倒卧在宿舍,经医生鉴定为突发心脏病死亡。事发后,其家属多次在公司门口聚众要求高额赔偿。陈国超代表得知后,积极协调公司先为其家属解决食宿问题,再组织双方进行调解,经过连续几天的努力,家属接受了姚某军属于非因公死亡的事实,同意由公司一次性支付28万元作为补偿。
驻工作室的市、镇人大代表有着深厚的群众工作基础,人大代表调解室的成立,将人大代表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身份优势有效利用起来,发挥人大代表的公信力、影响力、协调力,有效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从而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纠纷化解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发挥积极作用,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虎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