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东莞市某木材公司因为经营不善,停产停业,但该公司还拖欠90余名工人工资近100万元。公司与工人因工资问题,发生纠纷。得知情况后,东莞市中堂镇槎滘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动介入,分别找双方当事人了解案情。在槎滘村调解组织的不懈努力下,公司的房东同意替其垫付90余名工人的工资99万元。至此,这宗涉及人数较多金额较大的劳动争议纠纷得到妥善处置,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这起案件只是中堂镇村级调解组织开展基层调解工作成果一个缩影,东莞市司法局中堂分局充分释放东莞市司法局出台的各项调解政策红利,多措并举为基层调解组织赋能,全镇基层末端调解执行力得到了有效提升,调解工作有特色、有亮点。

积极开展调解业务培训
为基层调解员提供智力保障
中堂司法分局针对基层调解员“不敢、不会”调解的现实问题,不断创新培训形式,自主开展各类专题业务培训,有针对性地提升基层调解员业务水平,不断增强调解员的证据意识和程序意识;每周组织基层调解员参加市司法局、市调解协会举办的调解云课堂线上直播系列课程,有效掌握劳动争议、商事、家事等各类纠纷的化解技能。
2022年全镇累计组织1000多人次参加各类线上线下培训班,真正帮助基层调解员从法律的“门外汉”成长为调解领域的“大能人”。
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经费保障
为基层调解员提供动力保障
中堂司法分局认真贯彻落实《东莞市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管理规定》,积极制订《中堂镇人民调解“以案定补”工作方案》,将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所需的相关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采取“一案一补”补贴原则,每宗案件补贴标准根据案件难易程度从100元到6000元不等,而且按月发放调解补贴,明确“以案定补”发放的对象是经办该调解案件的调解员而不是调解组织。
在调解补贴政策的带动下,有效调动了全镇80余名村级调解员开展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层调解案件质量与数量与往年相比有了明显提高。

以基层劳动服务站作为重要调解平台
为基层调解组织提供人才保障
中堂司法分局积极整合全镇基层调解服务资源,将全镇40名村级人力资源服务站工作人员选聘为基层专职调解员,将其纳入到“以案定补”范围内,重点化解劳动争议类矛盾纠纷,特别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类纠纷。该项政策实施一年多以来,全镇村级劳动站共化解成功劳动争议纠纷500多宗,涉案金额达到600余万元,中堂镇鹤田村、斗朗社区劳动服务站每月可以成功解决10宗以上的劳动争议案件。
“劳动站+调解”模式切实减少了农民工群体的维权时间,真正保障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以乡贤调解为重要创新手段
为基层调解组织提供社会保障
中堂司法分局针对辖区人口倒挂的实际情况,为有效化解涉及外来务工人员的矛盾纠纷,在东莞首创“来莞乡贤调解室”,邀请有社会威望的来莞乡贤如企业家、律师、人民教师,成为基层“特邀调解员”,协助基层调解室开展工作,借助乡贤调解员熟悉老乡、有情感基础、容易信任的优势,帮助基层调解组织做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对于化解矛盾纠纷有奇效。
当前,全镇共建立了20家“来莞乡贤调解室”,乡贤特邀调解员105人,成功化解矛盾纠纷40余宗,涉及金额500多万元。“来莞乡贤”调解室成立以来,全镇矛盾纠纷数量有较大幅度下降。

以“莞邑调解”解纷平台为支撑
为基层调解组织提供科技保障
中堂司法分局以“莞邑调解”线上解纷平台为科技支撑,积极推行“线上信息化协调+线下摸排式走访”的调解模式,动员基层调解员借助该平台收集各类纠纷信息和调解申请,疫情期间通过线上平台成功化解10多宗矛盾纠纷,既节省了纠纷当事人的大量时间,又减少了人员聚集,真正实现了疫情期间全镇调解工作不停摆的目标。
目前,全镇调解组织已经在“莞邑调解”平台录入案件4200余宗,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目标。
近年来,中堂司法分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做实人民调解“后半篇文章”,有效提升了基层末端调解执行力。今年1月至11月,全镇调解成功1240宗,其中村级调解组织调解成功600余宗,涉案金额1700多万元,较2021年同期的220宗,同比增长了近2倍,切实发挥出了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