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 |专家建言东莞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

近期,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联合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等多家机构发布2022年《“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东莞位列创新国际合作第5位,创新环境排名13位,多项细分指标跻身20强。

作为制造业大市,东莞近年来紧抓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机遇,集聚创新资源,打造全链条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今年发布的《东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全力打造最优的科技创新生态,将东莞建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支点城市。

当下城市的竞争,本质上是城市创新生态的竞争。东莞如何进一步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赋能产业创新集群?本期三人行邀请国家高端智库研究员宋丁、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知名财经评论家谭浩俊共同探讨。

本期嘉宾:国家高端智库研究员 宋丁;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 丁力;知名财经评论家 谭浩俊

创新生态建设奠定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

记者:如今的城市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城市创新生态的竞争。在您看来,创新生态是如何影响城市未来?

宋丁:在当前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创新生态正越来越成为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从城市发展角度来看,科技创新早已不是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产业项目就能促成,必须形成一个生态系统,从而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创新生态建设不仅包括产业集群和产业平台建设,还涉及到产业链、供应链、服务系统、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等众多方面,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来做支撑,很多科技创新没有办法从基础科学研究突破到技术应用,形成完整的创新链条,所以我觉得创新生态对一个城市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丁力:创新生态是城市科技创新的功能载体。当下,促进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涵养培育和演进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的普遍共识和战略抓手。具体而言,创新生态体系是一种非常复杂且能够自主成长、不断迭代的大体系,每一个城市因其自身的独特资源禀赋,会培育和演化出相应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微观放大科创者的自由度,再通过中观改善和优化企业集群,最后再通过宏观上政府数据的共享,城市的创新体系就能持续优化,最后成为全球科创生态体系的领先者。

谭浩俊:城市的发展靠创新,而创新驱动则需要优良的创新生态。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金融等中介服务机构为系统要素载体的复杂网络结构,通过组织间的网络协作,深入整合人力、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实现创新因子有效汇聚,为网络中各个主体带来价值创造,实现各个主体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东莞创新生态能级,推动重大产业转型升级

记者:从报告来看,东莞创新主体产出指数与其他城市还有一定差距,东莞该从哪些方面补齐短板呢?

宋丁:东莞目前正全力打造最优的科技创新生态,建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支点城市,这有一定的基础。近年来,松山湖密集推出一揽子科技、产业、人才政策,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成为东莞全力建设城市创新生态的关键一环。

但是从目前来讲,东莞的创新生态能级还有待提升,特别是东莞面临重大产业转型升级这样一个基础需要,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就根本谈不上创新生态。所以对东莞来讲,要补的东西应该是很多的,首先要把“世界工厂”的这个概念,转换成一个以高科技、高端技术为方向的平台,导入基础研究、应用产业链、科技研发制造等环节。

在这个基础平台上来构建自己的创新生态系统。从这方面来讲,我觉得东莞有松山湖这样一个平台来扩充发展,未来将会弥补目前这样一个薄弱的情况。

丁力:在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主体主要由企业、高校、院所等组成。提高东莞创新主体产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共创共享的企业创新体系,鼓励关键核心技术厂商与上游科研机构和大学、下游制造商与用户等生态体系中的不同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项目群组实现多方兼顾的创新生态系统。

二是继续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此外,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参股、风险投资等方式为企业和创新联合体提供投融资支持。

三是完善柔性人才发展体系,东莞应加快对领军人才、桥梁人物、战略科学家、科技企业家等国际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力度,同时在人才引入、激励和发展平台等方面建立体系化长效机制。

谭浩俊: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企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应进一步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的重要作用,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创新主体产出。

一方面,东莞要鼓励龙头企业加强技术攻关。支持具有技术发展优势的企业聚焦产业科技创新主战场,围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另一方面,东莞要构建科技创新企业成长链条。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构建科技型企业成长链条。同时,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打造一批规模化、特色化孵化载体,推动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赋能产业创新集群

记者:目前,多个城市在打造产业集群中提出要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未来范式。对于东莞而言,该如何打造大中小企业共生共赢的新生态,从而赋能产业创新集群?

宋丁:一个城市的创新生态环境建设,最好的模式就是大中小企业的相互融合。我们知道,一个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它背后是科技链的完善,而这个科技、创新、制造产业链的完善,它不是一个大企业单独能完成的,也更不是一个小企业能够完成的,它必须是由大中小企业来共同承载的。可能一个大企业承担某项科研项目,但是它需要几十个上百个中小企业的配合才能够完成。

长远来看,东莞的科创生态系统已经有了一个不错的基础。在现有的基础上,我觉得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世界级湾区城市的经验。此外,要根据东莞自身的优势和条件来去提升科创生态能级,我觉得东莞还是有非常大的希望,因为东莞科技创新基础是扎实的。

丁力: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首先企业要进行转型,从“工厂车间”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有自己可控的完整供应链体系,强链拓链补链,完善供应链。其次是在市场销售环节,依托跨境电商、线上平台、线下市场等,积极开拓市场,树立自己的品牌,构建自己的渠道。三是注重对企业诚信的建设。最后是对区域发展、产业格局的合理调整。

谭浩俊:实现东莞大中小企业真正的深度融合,要求中小企业合作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品技术与质量不断提高,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为大企业提供高层次的无可替代的合作价值,共同为大企业的产品质量提高打下坚实基础,增强竞争力,扩大品牌效应,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此,东莞相关职能部门也要行动起来,在资源配置、政策配套、技术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加大力度,推动企业融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