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专家权威解答|感染新冠病毒怎么办?家里该备什么药?

12月7日,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发布,为大家更加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提供了依据。那么,还有必要接种疫苗吗?感染新冠病毒怎么办?是否需要囤药?家中有必要常备抗原检测试剂吗?家里该备什么药?孩子发热怎么办?三岁以下婴幼儿如何做好防护?

近日,记者就市民关心关注的疫情防控热点话题,采访了东莞多位医学专家。结合当前形势,专家做出了权威、专业的解答。

【访谈专家】

邓皓辉 东莞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儿科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兼职教授

陈绍丽 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所长

张平 东莞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

袁汝钊 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二级主任科员

科学规范佩戴口罩能有效预防新冠病毒感染

东莞日报:为什么还需要继续戴口罩?

袁汝钊:目前流行的新冠病毒为奥密克戎毒株,虽为变异株,但本质上还是新型冠状病毒,其传播途径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奥密克戎毒株与既往的原始株和其他变异株相比,虽然毒力明显减弱,但传播力更强了,与以往的新冠病毒传播规律相似,常规的防护方法依然有效,三年来的疫情防控实践证明,科学规范佩戴口罩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的概率。

实验表明,在与阳性感染者接触时,在双方都没有佩戴口罩的情况下,传染率是可以达到100%的;而如果阳性人员没有佩戴口罩,接触者佩戴了,传染率降到70%;如果阳性人员佩戴了,接触者没有佩戴,则传染率可降到5%;如果双方都佩戴口罩了,则传染率可降到1.5%。

此外,常规的防护方法依然有效,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少聚集,保持社交距离,仍是应对新冠病毒的有力武器。

老年人要尽早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东莞日报:一些老人认为,现在奥密克戎毒力低,加上自己平时不怎么出门,接种疫苗没有必要。这种说法对吗?

陈绍丽: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大家都知道,此轮疫情目前还没有被控制住,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快、隐匿性强,容易引起社区传播;我国疫情形势虽然趋稳,但一些地区仍有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国外仍时有病例或病毒输入我国,因此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风险还是很大的。

老年人出门较少,但其本身疾病可能较重,身体抵抗能力更弱,因此更需要重点防护;老年人虽然很少出门,但家人有感染病毒的机会,其探访人员和照顾人员也有感染病毒的机会,而在家里,人们往往容易放松警惕,也就存在将病毒感染给老年人的风险。所以,老年朋友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应尽早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东莞日报:疫苗接种需要间隔多久?相邻两剂疫苗接种间隔时间超过建议时间,是否要重新接种?

陈绍丽:北京生物、北京科兴中维、武汉生物第一二剂次接种间隔需满21天以上,深圳康泰疫苗第一二剂次接种间隔需满28天以上,安徽智飞疫苗第一二三剂次接种间隔需满28天以上。18岁以上人群接种了生物、北京科兴中维、深圳康泰、康希诺生产的新冠疫苗,需要加强免疫,18-59岁加强免疫接种时间间隔需满180天以上,60岁以上人群加强免疫接种间隔需满3个自然月以上。和其他疫苗一样,新冠病毒疫苗后续剂次没能按时接种,迟种并不会影响保护效果。《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明确指出,“未按程序完成接种者,建议尽早补种。免疫程序无须重新开始,补种完相应剂次即可”。虽然延迟接种不影响最终效果,但是及时接种,可尽快诱导产生中和抗体水平,增加对新冠肺炎重症和死亡的预防效果。

如果感染新冠病毒也不必恐慌

东莞日报:目前哪些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容易发展为重症?

张平:从新冠肺炎临床医疗救治的实践来看,有重症倾向的主要有三类人群:一是60岁以上特别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二是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患者;三是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

东莞日报: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在防范新冠肺炎疫情时要注意什么?

张平:老年人是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而有基础疾病的老人一旦感染容易出现重症。因此,在预防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加强对老年人的保护格外重要。一是注意保暖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二是做好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等个人防护措施;三是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建议没有禁忌症,符合接种条件的老年朋友,尽快接种,符合加强条件的尽快完成加强免疫。

东莞日报:如果感染了新冠病毒该怎么办?

张平:根据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感染者要科学分类收治,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

感染后如果选择居家隔离,也不必恐慌和焦虑。现在奥密克戎感染的患者绝大部分是无症状和轻型患者,症状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通过多饮水、休息好以及服用解热镇痛药物等方式,大多数病人好转。所以,做好自我观察,对症用药,不可怕,更不必恐慌。

理性备药不囤药

 

东莞日报:家庭是否有必要自备新冠抗原试剂盒?如需购买该怎样挑选和使用?

张平: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要求,对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和高风险区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核酸检测,可开展抗原检测。国家药监局已经批准35个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敏感度75%-98%,特异性95%-99%,正确使用准确度较高,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伴有呼吸道症状5天以内的人群;隔离观察人员;有抗原自我检测需要的社区居民。

抗原试剂检测盒可以通过零售药店、网络销售平台等渠道自行购买。新冠病毒抗原检查试剂,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需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一定要选择在已经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或者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并具备相应储存条件的零售药店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购买。购买以后需要按照说明书要求温度储存,自测前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规范操作,检测试剂要成套使用,检测时即开即用,防止试剂吸潮,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

东莞日报:市民家里需要储备药物吗?

张平:高热患者可用退热药,无需大量囤药。目前四类药物,退热药、止咳药、抗生素和抗病毒药品,都可以在药店买到。我的建议是,家里不用备药很多。

如果出现高热的患者,可以服用一些退热药,另外也可以服用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塞来昔布等药物缓解上呼吸道症状,完全没必要大量囤药。最关键还是要大家做好个人防控,比如戴口罩、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增强体质、不要聚集,尤其是在密闭环境不要聚集等。

孩子高热或发热反复要注意

 

东莞日报:孩子出现发烧或其他发热症状时如何就医?

邓皓辉:儿童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但家长不必过度担心。新冠肺炎是传染性疾病,如果近期没有与感染者存在交集,就不必太过紧张。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症状,体温超过38.5℃,但精神状况和食欲良好,不存在退热药过敏,可尝试适当口服退热药物或采用泡温水浴、局部冰敷等物理降温的方法退热。如果孩子体温达到39℃以上且高热难退,或者发热反复,特别是发热超过3天,且伴有精神状态不好、食欲不佳,甚至出现热性惊厥等情况,则一定要去发热门诊让医生评估情况。如果孩子除发热外,还出现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头痛,或者发热的小婴儿有腹泻等症状,家长要多加留意,建议要做好防护后选择到附近医院就诊,必要时核酸检测。

需要提醒的是,有些家长担心小孩发烧发热会烧坏脑,这实际上是误解,只有孩子患了脑炎、脑膜炎等疾病,才可能导致这样的情况发生。

东莞日报:三岁以下婴幼儿如何做好防护?

邓皓辉: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但目前尚无针对3岁以下儿童的新冠病毒疫苗。大量数据显示,儿童病例目前总体感染情况比较轻,主要以咳嗽、流涕、发热、呕吐等症状常见,但不意味着儿童不易感。从感染途径上看,儿童感染病例多为家庭聚集引起,也就是说病毒是通过家里的大人传染给孩子的。因此,家长要做好自身防护工作,为孩子健康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此外,对于婴幼儿的防护需注意以下几点:

家长在照看低龄儿童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做好日常健康监测,戴口罩,做好手卫生,保持社交距离,不要对着孩子打喷嚏、咳嗽等;

应培养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不吃手、不揉眼睛等;

与婴幼儿同住或为其提供照顾的家庭成员应全程接种疫苗;

儿童感染大多数为聚集原因,应当减少聚集,包括简化个人行程轨迹,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和密闭空间;

当家人或服务婴幼儿的工作人员出现发热、干咳、咽痛等症状时,应尽量避免与孩子直接接触;

注意居住环境要通风,同时,恰当给婴幼儿补充营养,适量户外活动,增强抵抗力。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逐步优化,对个人防护要求也随之提高。每个人都要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自觉做好个人防护,既对自身健康负责,也对他人健康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