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韶第三轮对口帮扶新签约项目639个,超额完成本轮任务1.8倍

走进华南先进装备产业园(以下简称“华南装备园”),只见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一条条公路平坦宽阔。“这家是生产风电设备的企业,这家是生产家具装备的企业……”韶关市委副秘书长、莞韶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华南装备园管委会主任周曦对入园企业如数家珍。

周曦介绍,2020年至2022年10月,华南装备园新签约项目62个,计划总投资153亿元,连续3年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充分发挥了园区作为莞韶产业共建“主阵地”的作用。

据了解,自第三轮帮扶工作启动以来,东莞、韶关两市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把产业共建作为帮扶核心要务,将东莞的技术、管理、资本等优势与韶关的资源、生态、成本等深度结合,推动产业共建取得新成效,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01.jpg

▲华南装备园

共建园区

共建经验获得四部委通报表扬推广

共建产业园区,是莞韶产业共建的核心亮点。去年10月,东莞韶关共建产业园经验获得国家发改委等4个部委通报表扬并推广。

三年来,莞韶两地坚持“韶关所需,东莞所能”,创新“1+N+1”“2+2”对口帮扶新机制,携手打造华南装备园、莞韶城和10个县(市、区)共建园等产业园区,引导大湾区优势行业、优质企业向韶关功能性转移,取得明显成效。

02.jpeg

▲建设中的华南装备园新型多功能产业园效果图

作为莞韶对口帮扶主战场,华南装备园建设跑出“加速度”,三年来,建成园区道路15.5公里,建成污水处理中心等产业配套设施,推动韶关首条电镀生产线投入运营,实现“路网通、配套齐”;建成液压件装备工业园等3个园中园,共建成标准厂房32.1万平方米,在韶关市园区中排名前列;通过“三压减三优化”措施,共优化规划面积2.7万亩,其中可用工业用地2118亩,共可布局近50个亿元工业地块。

莞韶城作为两地大数据产业共建的集聚地,目前入驻企业100多家,吸纳就业近4000人,聚集了华韶数据谷、华南数谷、中国联通智慧客服南方中心等大数据项目,积极争取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的布局。

在县域产业共建方面,莞韶指挥部在当地10个县(市、区)建设10个共建工业园区,并创新实施组团“1+N+1”、园区“2+2”帮扶,实现东莞全部镇街和重点园区与韶关县域、重点园区的全覆盖。其中,“1+N+1”帮扶,即1个结对东莞镇街+2至3个协助帮扶的东莞镇街+1个结对韶关县域;“2+2”帮扶,即新增东莞松山湖高新区、银瓶创新区分别帮扶韶关高新区、华南装备园。

03.jpeg

▲大朗乐昌共建科技园

在东莞全部镇街参与推动下,10个共建工业园区建设全面开花,入园企业数量、生产规模持续提升。以东莞南城、洪梅、谢岗与韶关南雄结对共建的南雄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例,截至今年11月,入园企业达13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43.49亿元,同比增长9%;已开工入库项目42个,总投资28.2亿元。

产业共联

推进产业梯度转移走深走实

三年来,以产业园区为依托,莞韶两市加压奋进,严实举措,从产业共联、双向互利、强链补链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链走深走实。

在位于韶关南雄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广东邦固化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熟练操作机器设备,生产有序运转。该公司相关负责人汪博火告诉记者,公司是生产膜类相关涂料的东莞企业,在南雄投资建厂超过10年,项目占地面积约100亩,累计投资4亿元。“我们采用‘东莞研发+南雄生产’的运营模式,充分发挥两地优势,公司近几年销售额平均保持30%以上的增长。”汪博火说道。

这是莞韶产业共联的一个缩影。依托韶关13个共建园区,莞韶两地着力将韶关打造承接大湾区特别是东莞工业企业转移的新平台,三年来,积极推动东莞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项目转入韶关115个、占省内转移项目总数的34.1%,数量和比例均在省内排名靠前。

“下一步,将抢抓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机遇,推动东莞的大数据等产业有序转移。”韶关市委常委、副市长,东莞市政协副主席、莞韶指挥部总指挥罗晓勤告诉记者。

反过来,东莞重点依托韶关的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业等资源,积极向东莞市民推介优质农产品、旅游产品。三年来,两市签订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新共建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4个,增量及总数均位居全省第一,累计供大湾区生猪450万头、家禽8000万羽;积极推动“莞韶旅游年”活动,累计吸引47.5万东莞游客赴韶。

为共同培育特色战略性产业集群,莞韶指挥部重点对华南装备园、莞韶城等两大共建园区优化升级,着力打造大数据、先进装备制造等两大产业链条。同时,通过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大力引进鸿谷科创城、正威国际、华天电子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帮助当地培育形成“3+3”特色战略性产业集群,推动形成了800亿元先进材料产业集群1个,200亿元现代轻工产业集群1个,200亿元装备制造产业集群1个,助力韶关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

服务先行

审批和供地打造“东莞效率”

一组数据说明了莞韶产业共建项目的成果:2020年至2022年10月,莞韶第三轮帮扶新签约项目639个,计划总投资3320.9亿元,分别超额完成本轮任务的1.8倍、2.8倍;新开工项目665个,计划总投资1116.1亿元;新投产项目215个,完成投资219.8亿元。

大量产业项目入驻,如何确保项目快速落地见效?做好企业服务是重点。周曦表示,莞韶指挥部把项目落地作为第一标准,推行项目“六个一”全流程服务,畅通审批“绿色通道”,推动项目落地时间整体压减30%以上,建设步伐全面加快。其中,华南装备园用好“3号章”,行使7个市直部门35项行政许可、21项行政备案和日常管理类事项,实现“办事不出园”,将项目落地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至最短31个工作日。

04.jpeg

▲华南装备园入园企业——南兴装备(韶关)有限公司

“审批方便,流程简捷,为企业节省了很多时间成本。”东莞上市企业南兴股份全资子公司——南兴装备(韶关)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公司从2021年7月到韶关考察,到8月第一批设备进厂安装,再到11月顺利下线首台高速电脑裁板锯设备,整个过程仅历时4个月。该公司在华南装备园投资2.18亿元,主要生产高速电脑裁板锯,今年前10个月产值已破亿元。

一边是土地紧缺,有项目没土地;一边是土地低效。如何破解土地“紧缺”与“低效”的难题,是推进项目招引和落地的关键。为此,罗晓勤多次到华南装备园现场办公、督导,制定方案,突破难点,2020年以来累计盘活低效用地865亩,可布置亿元以上地块12个以上,在全市全区率先实现低效地清零。探索实施“拿地即开工”新机制,已实现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21宗,打造了“东莞效率、韶关成本”园区供地新模式。去年4月率先在韶关市实现首宗工业用地“带方案”出让土地,至今已完成“带方案”出让8宗,为园区的供地工作树立新标杆。

罗晓勤表示,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理念,将找准两市产业互补点、契合点,进一步深化“东莞企业+韶关资源”“东莞总部+韶关基地”“东莞研发+韶关制造”“东莞市场+韶关产品”的共建模式,帮助莞企降低生产要素成本、拓展发展空间、提高综合竞争力,实现“韶关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东莞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双赢。

(莞韶指挥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