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堂最后的渡口,难以割舍的乡愁!

12月29日,凌晨4:50,天还没亮,伙姨便已经起床,简单收拾洗漱完后,便骑上电动车来到渡口,与当天的搭档一起上了渡船。登上船后,伙姨第一件事就是检查船体和机器,确认一切正常后,他们就要开始一天的工作,接送一批批往返两岸的人和车。当天,中堂镇郭洲渡口停航,这意味着该镇最后一个渡口谢幕,有不少市民前来搭乘渡船,留下美好的回忆。今年66岁的黄伙妹(伙姨)生于斯、长于斯,对郭洲渡口有着别样的感情,因为她还有个特殊的身份——郭洲渡口的“摆渡人”。自19岁从母亲手中接过船桨,从木船到铁船,47年的岁月坚守中,伙姨用青春见证繁荣,青丝变成白发。两岸的风景不断变化,迎来送往中,不变的是难以割舍的乡愁和情怀。

渡缘

一座“移动的桥”

郭洲位于中堂镇中堂村,是中堂村的一个自然村。浩荡宽阔的东江南支流把郭洲村和中堂镇中心一分为二,多年来,村民习惯乘坐渡船往返,而郭洲渡口也是中堂镇目前仅存的渡口。

12月29日,早晨6点不到,天光微亮,郭洲渡口岸边的候船区已经等候了10多位村民,他们当中多数是到镇中心区卖菜的菜农,正担着新鲜摘取的蔬菜等候着渡轮,也有一些准备送孩子上学的村民。伙姨撑着竹竿,稳稳地将船停在岸边。看到伙姨的渡船,大家一边上船,一边笑着和她打招呼,拉家常,见到行动不便的老人,伙姨急忙上前搀扶其坐好。

看到第一批客人上得差不多了,伙姨提醒大家注意安全,然后由搭档撑船离岸。在驾驶舱内,伙姨熟练地鸣笛、换挡、转舵,渡船离岸倒退几十米,再转舵,东江南支流的水面上,她熟练地操作着渡船。虽然只有200多米的距离,但由于船是横渡江面,伙姨在驾船时总全神贯注,眼观四路,小心驶得万年船。

同样的动作,同样的路线,一天一百多个来回。47年来,伙姨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在河道上摆渡,看似枯燥无味的工作,伙姨却始终坚守着,东江的风磨砺了她粗糙的脸庞,她用粗壮的双手为乡邻摆渡起一座“移动的桥”。伙姨说,摆渡摆渡,就是为了给大家方便,能为村民做一些事,她觉得很值得。在这平凡的日子里,伙姨默默坚守着这份简单的信念。对她而言,渡口连接的不仅是生活和梦想,更是邻里之间家长里短的情谊,每天看着上学、上班的,卖菜的乡亲们平安归来,她心里总是有种说不出的开心。

伙姨说,这些年来(和街坊)都很熟悉了,他们几乎每天都搭渡船来往,哪些是村民,哪些是乘客,我一眼都能看出来。每天见面都会打招呼,都会聊聊天,尤其是小朋友们特别活泼可爱,就好像亲人一样。

在接送两岸的乘客时,时不时有街坊将几袋子菜或者生活用品送上船,托伙姨捎给对岸的亲友,伙姨都悉心将东西送到,做好街坊们的“快递员”。几十年的岁月匆匆而过,伙姨的渡船为街坊们带来的不仅是方便,更是岁月沉淀下来的人情与温暖。

为了方便村民乘坐渡轮,伙姨的早餐和中餐都是在船上解决的。她说,村民也赶着回家,不能耽误他们。因此就算吃饭,伙姨也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儿,一边吃一边掌舵,渡轮在水面上稳稳地行驶着。就这样,从日出到日落,晚上7点,落日的余晖为水面镀上了一层金光,一天的工作接近尾声,伙姨送走最后一名乘客,将渡轮停靠在了岸边,又在静静的守候中等待新一天的开始。

渡源

是繁荣的见证

中堂镇曾经有多个渡口,渡口这个特有地理标签,沉浮兴衰中折射出社会的发展变迁。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堂百姓出门探亲访友、投圩趁市,除步行外一般依赖于小艇。经济条件好的,会雇佣客艇或乘搭渡船、雇轿。

中堂镇属河流冲积平原区,地形平坦开阔,镇域内没有山地丘陵,全部是平坦稍高的旱地与水田,西部的下芦、马沥、斗朗、槎滘等村旱地多,东部的潢涌、三涌、湛翠和中部的袁家涌、吴家涌等村则大部分为水田。特定的地理环境,形成郭洲这一小岛,亦形成了渡船这一独特的出行方式,由此被喻为中堂镇的“世外桃源”。

根据《中堂镇志》记载,1949年前后,郭洲横水渡已经存在。在过去,郭洲渡口分为车船渡口和行人渡口,1982年,车船渡口撤渡,行人渡口从人力摇桨改为机动渡船,统一由水运队管理。2007年后,仅存郭洲渡口和槎滘渡口,渡船共5艘。2019年,槎滘渡口对外发布“由于渡船出现机件故障,导致无法正常启动航行,槎滘渡口即日正式停航”的通知,自此中堂镇仅剩郭洲渡口。

在村里老人的记忆里,郭洲渡口永远是繁忙的。中堂大桥未建成时,中堂村郭洲分社的村民唯一出行的方式只有坐船渡江,一艘小船从早到晚,把一批一批乘客运送过江。那时,渡口是繁荣的见证。

伙姨之所以做“摆渡人”,最初是源于她的母亲。伙姨的母亲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就是一名“摆渡人”,那时候的渡船还是人力摇桨的木船,不但小,而且航速慢,但两岸来往者众多,尤其在农闲期间或逢年过节时,村民喜欢乘船到对岸的旧墟“趁墟”。伙姨的母亲将当时10多岁的伙姨带在身边学习。伙姨18、19岁的时候,从母亲手里接过了船桨,成为郭洲渡口的“摆渡人”。上世纪80年代,人力摇桨的木船换成了机动渡船,又过了十多年,将渡船换成了如今的机动铁船,更大、更稳、更安全,伙姨也在这艘船上工作了25年。

伙姨说,我们都是水上人家,我在船上长大,从小就跟着父母扎艇、摇渡,自己也慢慢熟练起来了。本来这个渡船说要撤掉,后来中堂村委会把渡口接收了,我们就帮村委会开渡船。

渡愿

留下美好的回忆

时代在变,但作为中堂镇仅剩的渡口,郭洲渡口依然发挥着重要的通勤作用,每天从这里往来于郭洲与镇中心的群众络绎不绝,每天上学的孩子、上班的村民以及运送蔬菜的菜农都是渡口的常客。

对村民来说,坐船过渡比坐公交还方便,早晨6点开航,晚上7点停航。村民渡河免费(郭洲村民小组统一交费),其他人收取2元。伙姨说,以前刚出来工作的时候,船票是一角两角,后来到了五角,一段时间之后变成一块钱,今年刚刚涨到了两元。

郭洲渡船除了特殊天气之外,全年无休。很多市民还专程前来体验过渡,欣赏郭洲的田园风光。这些年来,随着交通的发展便利,美丽乡村的建设推进,不少人前来旅游观光休闲,也给郭洲村带来了崭新的生机和气象。

近日,中堂村委会发出公告,由于人手不足、渡船老旧等问题,郭洲渡口于12月29日停航。这也意味着,中堂村最后一个渡口即将谢幕,伙姨和搭档也将结束摆渡的职业生涯,开始新的退休生活。“毕竟开始会有点不习惯,但是社会总是不断前进的。”话里行间,有着伙姨对渡口、渡船错综复杂的爱恋。

得知这个消息后,多数村民心中有太多的不舍,今年80岁的熊婆婆刚卖完菜搭船回家,她说,从小就坐渡船出行,几十年了,我自己种了很多菜,坐船去市场卖很方便的,真的很不舍得。毕竟多年的陪伴,无论是渡口、渡船,还是江上最后的“摆渡人”,都已和大家结下深深的缘分和美好情谊。停运当天,有不少市民前来搭乘渡船,留下美好的回忆。

渡口之上,水波依旧。从天光微亮,到暮色沉沉;从豆蔻年华,到白发苍苍;从一艘小木船,到机动铁船……47年来,伙姨在近200米的水道上不断往返,岁月的轮换中,不变的,是那份坚守的情怀和乡邻的情感!中堂最后的渡船停航,告别,也是新的出发……


相关内容